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全面及时掌握北京市在营商环境改革中涌现的典型做法,广泛推行各区、各部门为企业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主动作为的创新举措,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2025年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重点征集各区、各部门在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破解发展堵点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持续擦亮“北京服务”品牌。
自2025年4月活动启动以来,共征集市区两级案例210个,经两轮评审共推选出20个改革创新案例。
市场环境方面,升级北京市产业地图,发放北京市首个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共线生产许可证,制定出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餐饮行业的应用标准。
法治环境方面,建立北京金融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打造北京市首个综合性信用创新先导园区,建设北京市RCE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政务服务方面,开展“四有”政务服务行动,推出“全城退税、一点通办”、消防验收和开业检协同办理等新服务,打造“免证”办事新模式。
投资贸易环境方面,率先实施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破解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痛点,探索建立罕见病药品保税监管保障机制。
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方面,进一步扩展“一次认证、三地通用”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互认区域。
北京市2025年首批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名单
(按部门排序)

即日起,“营商环境风景线”栏目将聚焦这20个改革创新案例,逐一介绍TA们的经验做法和特色亮点。接下来,发改君将带大家了解第一个典型案例——北京市产业地图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统筹北京市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服务企业用好产业政策,2024年2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发布北京市产业地图(以下简称“产业地图”);4月,发布英文版产业地图;9月,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发布升级版产业地图。
产业地图通过直观展示各区、相关园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展现重点产业政策支持方式、支持流程等内容,更好地服务和引导经营主体精准布局,促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推动产业项目精准匹配、快速落地。
全景化产业图谱构建 实现资源要素精准匹配
产业地图以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框架,覆盖一、二、三产业,融合高精尖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基础设施产业、现代农业等31个重点行业,形成81张产业现状与规划图,设置总体布局、区域布局、行业导引、应用场景四大栏目,聚焦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点产业区域,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平原新城、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发展组团等重点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图。
政策服务集成创新 打造“地图+政策”立体导引
产业地图对近三年市级层面出台的《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两业融合示范园区重点项目支持细则等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进行系统分类,收录19项规划政策、37项产业扶持政策,将具体政策的核心条款、服务内容、办理流程、联系部门和电话提炼成政策工具应用指南卡片,并与产业地图对应展示,经营主体既可在首页分目录独立浏览并检索,也可在具体细分行业导引地图页面查看,组成“地图+政策”的立体化导引。针对规划类政策,企业可查阅政策原文,了解规划布局;针对资金支持类政策,企业可直接看到政策支持类型、条件要求、办理流程等,一键触达政策核心内容,打通精准服务“最后一公里”。
供需对接激活产业新动能 人力服务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产业地图设置“应用场景”模块,包括应用场景需求、应用场景建设能力、应用场景示范项目3张清单,发布了229项场景需求、142项场景建设能力,搭建“企业+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全面展示各区、相关园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促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为企业在京发展提供清晰指引。
产业地图设置“人力资源开发”模块,收录13个产业大类、60个核心领域的人力资源目录,反映重点产业领域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状况、薪酬水平和能力要求,在招聘求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提升等方面提供精准指引。
产业地图 打通资源供求匹配“最后一公里”
自产业地图上线以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访问量超50万次,获得企业广泛认可和好评。产业地图全面、生动地介绍了北京市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产业发展现状,谋划产业空间布局,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为企业提供了透明、公平、便捷、稳定的发展预期和产业信息,实现各区有序发展、错位竞争,打通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