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为涉企环境执法工作明晰了改革方向。上海市浦东新区生态环境执法支队的一线执法人员,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企业感知政府监管温度的“神经末梢”。在生态环境部涉企行政执法要求与浦东城管综合执法局“大环保”体系的双重变革下,执法支队经历着执法理念重塑、执法方式迭代的阵痛与新生。这一转变不仅革新了执法理念,更在重构基层执法者与企业的互动逻辑。

  执法重心的转移:从“全面撒网”到“精准制导”

  浦东综合执法局“大环保”执法体系的关键在于破除传统涉企监管中“多头管理”与“执法盲区”并存的困境。通过科学划分执法权责,将基层治理急需的生态环境执法事项下沉至街镇,构建起“区级统筹指导、街镇快速响应”的双层监管架构。这一改革强化了基层执法触角的灵敏度,能让高频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快速处置;同时,通过跨生态环境、交通、市容、农业执法等部门监管事项的系统整合,将多部门分散检查转变为“综合查一次”的场景化执法,显著减轻了企业迎检负担。

  在执法标准化建设方面,浦东综合执法局建立的分类分级数据库与检查指引清单应用于生态执法领域,把生态环境部提出的“差异化监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框架。在浦东综合执法局分类分级监管体系下,浦东生态执法搭建起“数据库+清单制”的立体化监管框架。通过系统梳理21个行业领域特征,构建分类分级数据库,并配套制定25个检查指引清单,实现从“经验执法”向“标准执法”的转变。这种分类分级管理为执法人员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操作指南,还借助差异化监管策略实现了执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的企业采用非现场监管,运用自动监控、视频连线等方式做到“无事不扰”;对重点风险企业则强化多维度巡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监管格局。

  技术赋能的双刃剑:数字监管中的人机协同

  在基层一线执法中,非现场执法的普及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在浦东综合执法局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浦东生态执法构建起“天地空”三位一体的人机协同智慧监管网络:在空中,无人机形成常态、计划、处突三大巡航模式,对重点区域开展智能巡查;在地面,执法人员通过分类分级检查实现污染源有效监管;在线上,管执协同平台汇聚多源数据,经智能分析生成执法线索。这种人机协同突破了传统执法的时空限制,将执法模式从“人海战术”转变为“数据追踪”。

  同时,执法记录仪的全面配备以及执法全过程记录的严格要求,让每次检查都成为“阳光执法”。企业负责人从最初对镜头的抗拒,逐渐理解这是对双方权益的保护。例如在处理信访投诉时,全程录像完整记录企业的整改过程,既避免了“反复投诉”的困扰,也让企业信服。这种技术加持下的透明执法,正在重塑基层执法者的权威形象。

  角色定位的进化:从“执法者”到“治理合伙人”

  在构建和推行“大环保”监管体系的过程中,执法者与企业的关系也在重构。在开展重点企业环保合规培训时,单纯强调处罚威慑已无法满足监管需求。浦东综合执法局大力推进“精准普法”服务,在检查前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发出“精准普法”告知书,依据不同企业特征,精准告知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违法行为等内容。这种将普法服务前置的做法,促使不少企业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求诊”。执法的目的不只是罚款,而是与企业共同找出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杜绝问题再次发生。

  面对中小微企业监管,柔性执法机制展现出独特价值。浦东综合执法局通过制定《浦东城管助力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实施意见》,进一步将包容性执法、审慎监管等内容具象化,持续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守法。以2024年为例,浦东生态支队全年办理 233件处罚案件,其中43起不予行政处罚,通过限期整改、普法指导等方式推动企业合规,充分体现了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

  涉企执法检查的现代化转型,本质是治理思维的升级。当执法者成为“防风险促合规”的治理伙伴,当技术赋能切实转化为执法效能的提升,生态环境执法便实现了从“管制”到“共治”的质变。这一转变不仅需要制度设计的创新,更依赖一线执法者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调适。在执法者与企业主体的双向奔赴中,一幅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新图景正缓缓展开。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