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亚市委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三亚聚焦“1+4+2”冲刺一流营商环境框架体系,在机制改革、行政审批、涉企服务、政务服务、诚信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市场之“活”,谋发展之“进”,全力冲刺2025年一流营商环境目标。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迭代升级
各项改革任务初见成效
三亚市锚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迭代出台《三亚市2025年冲刺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以“营商环境指标提升、企业满意度提升、产业营商环境服务提升、营商环境影响力提升”四个工程为抓手,推动61项改革举措有序推进,一批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成效已悄然落地。
指标更优,办事更快。一是推进“辅导+预审+审批”工作机制,今年已策划生成项目26个,策划生成比例100%。二是深化“互联网+供电服务”改革,截至第一季度“刷脸办电”“一证办电”应用比例为99.9%,业扩报装达标率为100%。三是创新信用应用场景,崖州区新增“信用+崖州味道”“信用+头盔”2个信用场景落地应用,优化提升“信用+农产品监管”2个信用场景。
产业更聚,生态更活。印发《三亚市旅游市场规范整治工作方案》,对水上、低空等涉旅经营主体开展日常巡查及联合检查59次;巩固“一户一码”信用场景,实现“码上查”“码上评”等功能闭环,推动“一户一码”全覆盖全市海鲜餐饮、婚纱摄影、旅游购物点等涉旅行业;种业、深海强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已有南繁企业326家,涉海企业176家登记落地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针对入住的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项目挖掘培育体系,已完成设立“创客家·研究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搭建“创新创业共享课+雄鹰计划训练营+‘崖州湾杯’赛事+载体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项目挖掘培育体系。
体验更佳,服务更暖。一是实现外籍人员出入境证件身份核验平台在多个场景实现应用,三亚CBD党建引领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作为全省首个示范点,已通过平台为外籍人员提供身份核验服务及实名办理国内手机号码场景,大东海哈曼酒店已部署全省首个外籍人员身份核验快速办理通信业务的酒店场景应用,日均服务外籍游客400人;二是市政务服务中心打造国际服务专区,为外籍人士提供咨询、引导、帮办等“一站式”服务,专区在原有中英双语种办事指南的基础上添加俄语、韩语等翻译版本,2025年以来共接待外籍人士312人次;三是针对外籍员工需求集中的重点企业,设立“首席服务官”,配备专属服务专员,精准解决企业涉外业务审批难题。
品牌更响,环境更清。一是崖州区梳理涉企高频事项共11项,天涯区根据企业、群众需求目前已梳理43个高频事项,形成套餐式服务的窗口高频关联事项办事指引;在三亚营商环境公众号新增“小鹿科普政务”专栏,定期梳理政务服务高频问答,旨在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群众答疑解惑。二是完善清廉审批监管机制,印发《关于扎实开展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清障护航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营商环境嵌入式监督”活动方案》,各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于5月底前会同特约监察员开展联动监督。三是大力创建信用示范区,完成制定全省首个社区信用评级规范性文件《三亚市崖州区社区(村)居民和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细则及操作规程》。
聚焦高效能项目审批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一是优化审批“硬举措” 提升营商“软环境”。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起草《关于进一步以超常规举措优化行政审批领域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的有关措施》,把项目建设和民营经济放入发展大盘中,持续优化服务、精简环节、压缩时限、降低成本。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推动新能源充电桩、店铺招牌申请、旅租民宿行业、农林种植行业等重点领域审批提速增效。二是专项清理破难题,闭环服务促发展。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清理活动,协调市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市属国企开展历史遗留项目专项排查清理活动,“一揽子”解决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手续办理历史遗留问题,形成项目手续办理工作闭环。三是审批提速不越线,构建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制定《2025年重大项目新开工项目清单》《三亚市山水工程项目一览清单》,以行政审批专员、搭建重点项目服务“绿色通道”、精准指导等服务举措,为重点项目手续办理提供更优质服务,助力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扎实开展行政审批领域作风自查整治工作,持续深化清廉审批建设,实现行政审批“快、准、稳、廉”,促进保持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持续畅通政企渠道
提升企业服务效能
一是靠前精准服务助企业发展,破解“急难愁盼”问题。用好《三亚市营商环境问题核查规范(试行)》、“三亚营商直通车”、服务体系,高效推进营商环境问题处理。开展“2025三亚市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大调研大服务专项行动”,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141位领导干部“一对一”包联服务233家企业。组织我市167名企业首席服务专员,主动开展涉企服务,2025年以来解决企业业务拓展、资质申报、融资贷款等经营发展问题以及员工子女教育、人才政策申领等促企发展相关问题共667个,办结率为98.8%。二是调研检查做“减法” ,切实为企业减负。自2024年2月18日“涉企活动统筹监测系统”上线以来,我们深化行政综合治理,全市共94家单位(含各区政府部门)通过“涉企活动统筹监测系统”开展活动共1019次,企业合理拒绝7次,有效解决调研检查过多问题;三是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综合查一次”为企业“松绑”。打造游艇租赁、医疗机构信用监管等40个三亚特色监管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已在酒店行业、危化领域、加油加气站监管等多个领域发起跨部门“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328次,减少检查频次653次,切实减轻企业迎检负担。
聚焦政务服务优化升级
实现“只上一个网只进一扇门”
一是加速数字化转型,强化智慧支撑。依托“海易办”平台,打造三亚服务专区,统一接入健康三亚、三亚12345、婚姻登记预约、政企约见、青苗公寓、综合门户、天涯智慧出行等应用,并推动视频办、电话办、小鹿帮帮等便民服务应用集成至“一鹿快办”,构建一站式便民服务生态系统;拓展云端政务覆盖面,打造“信用+云端接送”场景。二是锻造金牌服务队伍,升级服务能级。出台《三亚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及工作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政务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强化实战能力;优化暖心服务模式,在京东商铺上线“我要上门办”服务类目,通过线上下单,线下天涯区试点社区两员(便民员、网格员)及市政务大厅建设项目专班上门服务。同时聚焦窗口作风问题,开展窗口作风监督,在政务服务窗口作风方面,我们通过暗访观察、网络检索等无感监测方式,常态化对全市262个各级政务服务窗口作风进行监督,通过全市通报和“回头看”的方式督促各相关部门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同时,通过开展大厅群众随访、投诉问题处理、“好差评”评价等工作,收集群众对政务服务意见建议,为调整政务服务供给侧提供方向。
聚焦“诚信三亚”建设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一是加强数据归集,3.2亿条信用信息“一库共享”。在市级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归集应用方面,依托三亚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纵向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接、横向与多个市级部门对接,实现全市范围内“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归集、存储涉及信用数据3.2亿条。二是20余个行业分级分类监管,精准“差异化执法”。持续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旅游、交通运输、商务、税务、医疗保障等20余个行业领域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通过开展分级分类评价,精准实施差别化监管。三是创新打造60+三亚特色“信用场景”,让信用可见可用。2023年成功打造“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一户一码”市场云监管等特色场景,2024年拓展建成28个“信用+”应用场景,在省级及国家级赛事中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首位。2025年计划新增24个特色信用场景,升级优化9个既有场景,推动信用场景与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四是创新信用“直通车+小闹钟”,154家企业信用修复“一次办好”。推出“信用修复直通车”及“信用修复小闹钟”服务,2025年至今助力154家失信企业重焕市场活力,牵头三亚经济圈各市县签署《三亚经济圈跨区域信用合作协议》,构建跨区域信用发展新格局,以信用建设新动能驱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五是发布园区信用评价,推进信用园区建设。在省营商环境建设厅指导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发布全省首部园区信用评价团体标准《海南自由贸易港园区信用评价规范》,探索形成“信用园区”建设标准模式,为园区信用体系建设树立了“海南标杠”。
下一步,三亚将紧扣“1+4+2”框架,大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打造一批三亚特色营商环境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完善政务数字化基础建设,建立“省—市—区”三级业务联动链条,实现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丰富政务增值服务清单,提升线上办事项比例,实现政务服务“一触即达”。扩大“信用+”应用场景应用,将信用监管手段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推动三亚市营商环境整体提升,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氛围。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