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西州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持续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全州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等行动,聚焦持续优化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突出便利服务。全面实现全类型经营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严格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外商投资企业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要求,实施“宽进、快办、便民”的审批服务模式,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破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显隐性壁垒。不断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同时,持续优化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登记、迁移登记等环节,全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的办事体验。目前,全州累计登记市场主体6.2万户,2021年至今累计净增长1.1万户,全程电子化率达98%,民营企业在全州经营主体中占比达96%,上半年全州办理各类变更业务8300余次,涉及经营主体7400余户。
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建设,选取规模以上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助力企业取得“神奇柴达木”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形成品牌效应,提升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州有效发明专利347件,高价值发明专利101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7.33件。落实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有关政策文件,强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打造便民高效维权通道。在全州8个市(县、行委)行政服务大厅设立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立案咨询服务窗口,提供专利纠纷初审和案件移交服务。成立全州首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海西州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并入驻德令哈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
充分发挥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严格做好出台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为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建立并指导7个地区建立36项工作制度。创新“第三方专业机构+制度联动”模式,实现存量清理与增量审查双轨并行,以典型案例示范推动公平竞争政策落地见效,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清理290件存量文件,审查9份、修订1份增量文件,公布3起典型案例。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受理回应机制,公开举报方式、受理范围,依规处置利用行政权力排斥限制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举报。
持续聚焦增加民营经济负担的突出问题,强化对供电、供气、供水等公用事业收费监管,严厉查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技术性服务费用向民营经济转嫁,规范行业协会收费行为及社会反映的其他突出问题,打好护企“主动仗”。推动1家行业协会减免收费,立案1起,惠及企业508户。推行信用风险分类和双随机抽查检查深度融合,推动监管部门涉企检查高效、精准,有效防止“重复检查、多头执法”,从根本上减轻经营主体迎检负担。制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17个,占总抽查任务的18.68%。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行“照单处罚”制度,建立市场监管领域“从轻、减轻、免于处罚”三张清单,整治趋利性执法、以管代罚等执法扰企问题,对轻微违法失信行为经营主体,适当惩戒,最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
落实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政策,将个体工商户按照发展程度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等不同类型,按照不同类型在登记注册、指导服务、税收优惠、知识产权服务、“个转企”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为个体工商户健康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优化信用修复材料提交,帮助经营主体恢复信用,重塑信心。贯彻落实《青海省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信用提升提质增效年、年报服务月、信用修复服务年等“信用+服务”行动,累计为企业进行信用修复1.58万条。常态化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提升监管效能,已对1.62万户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类。
下一步,海西州市场监管部门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市场监管总局《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重点举措清单》要求,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破除发展的障碍堵点,推动海西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