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泉州作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发达,系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金融业全产业链的地级市之一,汇聚了4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59家保险机构、98家证券期货机构等;丰泽区作为泉州市中心城区,集聚全市90%的市级银行总部和85%的金融机构。近年来,泉州在金融领域的社会治理方面面临“三多一少”的困境,金融产业服务面向全市超过150万家民营企业主体,90%以上的金融机构集聚在泉州市中心城区,金融纠纷数量逐年攀升,呈现案多人少的局面。为做实金融领域多元纠纷化解工作,泉州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泉州市委政法委联合市中级法院、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泉州监管分局和丰泽区联合设立泉州市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率先推行“金融机构集中处置协调纠纷模式”,全新打造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推动金融纠纷前端化解、金融风险源头预防,相关经验被《发展改革参考》收录,新华社政务智库报告点评泉州丰泽金融服务红色矩阵“高效化解金融纠纷”。
二、主要做法
(一)机制“一体化”,金融纠纷化解实现全链条、全覆盖。针对金融纠纷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权责关系复杂的特点,创新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泉州市、丰泽区两级联合设立调处中心,优化整合金融、司法、监管、调解组织资源,构建集中处理、资源共享、协同高效的多元化解格局,从顶层设计打破多头管理、多头调解局面,促推各领域、各环节打通壁垒、有效贯通、相互衔接。2023年2月24日,调处中心正式落地海丝中央法务区(泉州片区),全市38家银行金融机构集中进驻,形成8个部门协同、法务区执行、N家金融机构配合的“8+1+N”组织架构,设立“集中处置、多元调解、智慧审判”等功能为一体的全链条、实体化运转中心,业务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
(二)流程“一体化”,金融纠纷化解实现一窗式、闭环式。率先推出金融纠纷集中处置模式,建立“集中处置—诉前调解—立案审判—快速执行”的一窗式闭环调处机制。一是简易案件集中处置,将全市信用卡、小额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四类金融纠纷统一导入,由入驻调处中心的150名金融机构人员运用失联修复、智能初筛、一键拨号、催告短信等方式集中处置。中心运行以来,80%的小额简易金融纠纷化解在集中处置阶段,截至2025年3月,累计调解成功11.27万件,金额达78.27亿元,调处成功率超传统模式4倍。二是复杂案件先行调解,组建有专职调解员、政协委员、全国劳模等参与的多元调解队伍,对金额大、专业较强、涉访涉诉等复杂案件,通过当面协调、上门协商、多方会商“把脉问诊”,组织专案调解。三是诉讼案件速裁快执。设立“金融审判巡回法庭”,由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组建5支速裁团队,对调解不成的案件一键转诉,畅通小额诉讼“绿色通道”,缩短举证周期,运用小额速裁程序,最短时间完成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
(三)信息“一体化”,金融纠纷调处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智慧金融服务平台,线上实现“催、调、诉、执”一站式管理。一是共享信息。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通司法机关、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信息壁垒,建立共享数据池,为调处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撑。二是云端调解。通过在线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与当事人开展线上调解,有效减少当事人的时间和交通成本。累计开展线上调解数百场,覆盖上海、四川、新疆等16个省(市)。三是智慧审判。建立智慧庭审系统,涵盖网上立案、一键送达、在线庭审、数智审判等功能,办案时间缩短30%,平均审理周期28天,实现案件当月立、审、结。四是网络执行。对被申请人的银行账户、房产、车辆等进行线上监测,有力打击规避执行和恶意逃避金融债务行为。五是智能监测。建立金融大数据中心,实时对纠纷数量、案件类型、调处金额等数据动态监测、分析研判,为全市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决策参考。
三、工作成效
(一)群众和企业得实惠。中心运行24个月来,80%的小额简易金融纠纷化解在集中处置阶段;调解成功11.27万件,调解金额达78.27亿元,调处成功率24.35%,调处成功率超传统模式4倍。先后帮助数千名确有困难的金融消费者减免罚息、违约金1000万余元;帮助近百家小微企业或个体户免除各类息费超500余万元,延长数百家家企业还款周期。
(二)智能调处提效率。完善调诉对接机制,实现一键转诉,借助智慧庭审、区块链存证平台,创新一键送达、数智赋能审判等功能,快速审结金融案件2.7万件,平均办案周期从原来的73天缩短到51天,平均审理天数缩短22天,同比缩短30%,结案率提升至92.3%,执行到位金额10.78亿元。
(三)预判防控保稳定。依托金融大数据分析平台,综合研判金融局势,增强对潜在金融风险的预判和防控,为全市金融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四、经验启示
(一)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格局
顶层设计与部门协同:中心由泉州市委政法委牵头,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金融监管等8个部门成立,形成“8+1+N”组织架构(1指法务区执行,N为金融机构),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司法、监管、调解资源,实现金融纠纷全链条闭环处理。
(二)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率
1.智慧平台建设:依托区块链、AI等技术,搭建“催、调、诉、执”一体化线上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云端调解、智慧审判等功能。
2.流程优化与成本压缩:运用智能初筛、批量拨号、失联修复等技术,80%的小额纠纷在集中处置阶段化解;智慧庭审系统缩短办案时间30%,平均审理周期仅28天。
(三)创新“调解优先+诉讼兜底”模式
1.分层调处机制:
(1)简易案件集中处置:对信用卡、小额贷款等四类纠纷统一导入,80%案件前端化解,调处成功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倍。
(2)复杂案件专案调:组建由专职调解员、政协委员、劳模等参与的多元队伍,通过“会诊式”调解解决大额或涉访案件。
2.诉讼快速通道:对调解未果的案件一键转诉,设立金融审判巡回法庭,运用小额速裁程序,实现“立审执”一体化,执行到位金额超10.78亿元。
(四)服务实体经济与民生纾困
1.柔性解纷助力企业:对受疫情或经营困难的企业,定制分期还款、减免息费等方案,累计为数千家余家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减免息费超2000万元,延长还款周期120余家企业。
2.信用修复与风险预警:通过司法建议、白皮书发布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风控,同时严惩恶意逃废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五)专业人才与品牌效应
1.调解队伍专业化:吸纳金融从业者、法律专家等组建专职调解团队,如全国劳模调解室、政协委员解纷室,提升调解权威性和成功率。
2.经验推广与辐射:中心经验获《长安》杂志、人民日报等报道,吸引全国多地学习,并被列为“中国改革2023年度典型案例”,成为金融社会治理的“泉州名片”。
泉州市通过“党委统筹、科技支撑、分层解纷、民生导向”四维联动,实现了金融纠纷的高效化解和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为全国金融领域诉源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其核心在于将非诉机制挺在前面,以柔性手段平衡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建设金融强国贡献了基层智慧。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