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专项行动“巩固提升”年,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风建设深入开展、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2025年第二批“行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遴选。各部门积极响应,精心组织推荐,最终5个优秀实践案例入选,现予以公布。

  案例1

  正行风  赋新能

  “三位一体”护航高质量发展

  市局质量发展处

  2025年以来,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深化行风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通过“协同式”精准发力,“靶向式”质量帮扶,“项目制”整体提升,“三位一体”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质量基础支撑。

  通过建机制强协同,“一体推进”创新助力。将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化推进,建立市县联动和跨区域合作机制,强化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要素协同,在全省率先建成“昆明质量在线”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质量和品牌服务中心13个。

  通过抓试点重特色,“一县一品”精准发力。在入选全国首批质量强县(区)培育库的呈贡、嵩明、禄劝三地部署试点任务,呈贡区以数字化质量管理赋能传统优势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嵩明县以“协同创新 智造铸链”推动机床产业质量跃升;禄劝县聚焦“绿色药都·低碳赋能”,推动“产业+生态”双提升。

  通过破瓶颈促提升,“跨域协同”强链聚力。聚焦质量强链重点项目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坚持因链施策、一链一策,绘制质量图谱8份,制定政策措施22条;开展质量共性问题联合攻关,有效破解一批质量共性问题;开展质量提升培训5次,服务企业630家,帮扶企业解决问题511个。

  通过持续以优良行风引领质量领域的思路创新和服务提质,构建了质量联动提升的全新格局。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成功入围全国质量强链百个重点项目,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云南白药入围首批全国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为全省唯一入选企业,区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

  案例2

  行风引领  创新破题

  “清单式”指导服务护航消费公平

  市局市场规范指导处

  为进一步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行风建设为抓手,于今年5月在全省率先制定发布《不公平格式条款清单》,推动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良好营商环境。

  创新监管方式,规范市场秩序。清单聚焦汽车销售、教育培训、房地产交易、网络购物等10大重点领域的72类典型不公平格式条款,以“条款内容+解读说明+法律依据”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自检标准,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侵权行为。

  强化执法力度,维护公平竞争。清单明确了各类违法情形的法律后果,通过典型的违法案例、清晰的处罚依据,为执法人员提供了规范统一的监管“武器”,加大了对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推动社会共治,凝聚发展合力。引导企业对照清单自查自纠,提升合规经营水平;畅通12315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加强行业协会教育培训,促进行业整体规范发展。

  《不公平格式条款清单》的推行构建了“企业自查+消费者监督+行业规范”三位一体共治模式,有效促进消费纠纷源头治理,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清单出台以来,已精准指导查处合同违法案件8件,为构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持续注入诚信活力。

  案例3

  以优良行风护航“放心消费”

  “三个构建”

  推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

  盘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盘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行风建设为抓手,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消费纠纷调解经验与做法,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多元化消费纠纷调解机制,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化消费纠纷联合调解“盘龙模式”。

  构建一站式消费纠纷联调机制。在盘龙区佳园社区创建昆明市第一家多元化消费纠纷联调站,探索推行各部门深度参与的多层次、多途径、多元化消费纠纷调解机制。今年5月以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建立昆明市第二个多元化消费纠纷调解站,进一步健全多方联动的消费纠纷调解机制。

  构建协同化消费纠纷处置格局。以“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聚合”为原则,充分发挥17个成员单位和联调站“哨点”作用。当遇到问题矛盾突出、单一职能部门无法独立调解的消费纠纷“疑难杂症”,社区、企业多元化消费联调站及时“吹哨”,快速整合关联部门职能力量,一体协同开展调解处理。

  构建规范化多元联调制度体系。工作程序遵照一个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一块标识标志牌、一个固定电话等“九个一”要求,做到《联调站受理范围》《调解员守则》《调解室规定》等七项工作制度上墙,持续完善构建多元化消费纠纷联调站工作制度体系。

  多元化消费纠纷联合调解“盘龙模式”构建了消费纠纷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协同调解的格局,自首个联调站成立以来,多部门联动化解消费纠纷难点、堵点问题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万余元,以高效、便捷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助力营造安全、放心、和谐的消费环境,切实增强了广大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案例4

  树优良行风  促服务提质

  实施“两个深化”举措破题解忧

  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以行风建设为引领,促进审批服务持续优化提质,结合西山区“千名干部助企入链”行动,精准破解企业登记、股权变更难题,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一照多址”改革,助企降本减负。传统的“一照一址”登记模式要求企业在每个经营地址办理营业执照,程序繁琐且耗时较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西山区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行“一照多址”改革,做好沟通“联络员”、审批“帮办员”,精简办理流程和申请材料,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最大限度为企业“一照多址”登记“减负”,助力企业由“点阵”经营走向“矩阵”发展。

  深化“空壳股东”清理,助企健康发展。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在实践中产生了盲目认缴、天价认缴、期限过长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部分股东长期未实缴出资,却仍享有表决权、分红权的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决策和正常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新修订出台后,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贯彻落实新规规定,探索推出“股东失权绿色通道”。通过政策靠前解读、流程全程帮办、精简办事流程,通过合法高效的股东失权程序帮助清理“僵尸股权”,净化市场环境,提升市场活力。

  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深化审批服务领域行风建设,实施“两个深化”举措,有力破解了企业登记、股权变更过程中的瓶颈问题。2025年以来,依托“股东失权绿色通道”,仅在1个工作日内便顺利完成了西山首例“股东失权登记”,仅耗时2小时即向申请人发出西山区首张标识“一照多址”信息的营业执照。后续,将持续服务更多经营主体做优做强,切实将政策暖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营动力,为推动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案例5

  以行风建设赋能信用修复

  创新服务助企擦除诚信“裂痕”

  五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满足企业、个体工商户迫切的信用修复需求,持续提升信用修复服务质效,五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行风建设为引领,创新实施“窗口初审收件+后台限时办结”分段服务信用修复模式,优化信用修复流程,提高信用修复效率。

  窗口前置服务,材料“一表清”。根据办事群众的需求,同步提供线上、线下两种修复申请途径。针对线上申请的群众,按照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线上修复流程制作操作指南,帮助其通过线上方式提交信用修复申请;针对线下申请的群众,窗口人员现场提供信用修复所需材料,“一对一”指导填写完毕,及时接收申请材料等待审批。

  分类提供指引,服务“精准化”。根据年报未报、地址异常两种不同修复的情形,窗口人员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未报年报的,引导其通过云南省智能化开办系统中的年报模块进行补报后,再填写申请材料;对于地址异常的,窗口人员按照其所在地址,及时对接网格责任人员,告知其将要现场核查或请其提供变更后相关证明材料,确保让群众仅“跑一次”就完成所有材料申报。

  后台及时审批,流程“闭环化”。信用修复审批的人员从窗口人员处批量收集办事群众提交的申请材料,第一时间从系统上完成信用修复审批。对于信息填写有误或不全的,及时通过预留的联系方式向申请人核对,补全信息后再次录入并完成修复。

  五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的“窗口收件—线上审批”分段服务模式,将信用修复时间最短压缩至0.5个工作日,2025年以来完成信用修复的4213户主体中,70%以上通过该模式重塑企业信用,信用修复效率显著提升,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纠错再生”活力,形成“包容审慎、高效便捷”的优良营商环境。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