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海南省东方市各级党组织持续转变工作作风,聚焦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集中治理,努力办成一批群众和市场主体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强化典型引领作用,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学先进、争先进,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进一步转变作风、推进东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绩实效,现通报10起为民办实事和优化营商环境正面典型案例。
事例一:提升校园餐质量,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为提升校园餐质量和安全治理能力水平,东方市教育局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整治,全力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规范经费管理与数字化监管,推行中小学校食堂经费专账集中管理与分账核算机制,通过财务流程标准化确保膳食经费专款专用,2025年完成25家委托经营企业食堂账套开设与初始化,从资金源头杜绝挪用风险,为餐食质量提升提供财务保障。搭建食堂后厨24小时数字化监管平台,融合“AI智慧抓拍”技术自动识别违规操作,实现35所设有食堂的中小学校监控系统100%覆盖,构建“看得见的厨房、摸得着的安全”监管场景。创新监管模式,组建367人家长膳食监督委员会,深度参与食堂监督,将家庭关切直接嵌入监管链条,形成家校共治格局。邀请人大代表随机走进校园食堂陪餐,实地查验食材溯源凭证、菜品口味及食堂卫生,2025年已实现委托经营食堂陪餐检查全覆盖,形成“线上监控+线下陪餐”立体监管网。通过“制度规范+技术赋能+社会参与”的组合拳,既能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也能推动餐食质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升级,为教育民生工程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样本。
事例二:提升AED配备率与实操率,打通基层应急救护“最后一公里”
为提升基层应急救护响应能力,东方市聚焦村卫生室急救短板,投入专项资源为全市166家村卫生室统一配齐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实现基层AED设备100%全覆盖。针对村医急救技能薄弱环节,构建“理论+实操+考核”闭环培训体系,组织全市228名村医分批完成AED 操作规范与设备维护专项培训,通过标准化教学确保人人掌握急救流程。市卫健委联合市红十字会,依托“百医轮训”平台,开展心肺复苏(CPR)与AED协同操作强化训练及实操考核,228名村医全员通过测评并获中国红十字会监制的CPR+AED电子证书,实现急救技能认证100%达标。通过“硬件配齐+技能提升”双管齐下,成功构建“村卫生室急救圈”,将专业生命救援力量延伸至群众身边,切实打通了基层应急救护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村居民生命健康筑起坚实的现场急救屏障。
事例三:破解不动产“登记难”,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为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住房办证历史遗留问题,东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不动产“登记难”整治纳入2025年为民服务大突破行动重点任务。聚焦症结精准发力,全面摸排发布问题线索征集公告,精准锁定全市10个存在“登记难”的房地产项目,问题涵盖开发商失联、手续不全、土地用途不符等复杂情况。针对排查结果,秉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分类处置”原则,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对涉及土地、规划、建设手续缺失的项目,在符合规划政策前提下,通过补办手续、完善税费等路径打通办证堵点,扎实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目前已为8个项目打通业主办证路径,部分项目已陆续为业主办理不动产权证书,截至目前已办理1192户业主不动产权证。
事例四:创新打造惠企“云桥梁”,构建政策直达新生态
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优化营商环境,东方市政协、市营商环境建设局联动政府部门创新推出《“营”在东方,惠企政策直播间》,架设政企服务“云桥梁”。市政协、市营商局联动多部门组建专家解读团,聚焦农业、工业、旅游、金融等全周期政策,以“白话式”解读+企业案例剖析,精准拆解申报流程,直播现场答疑响应率达100%。配套推出“申报流程图解”“高频问题手册”等电子指南,形成“发布+解读”双轮驱动模式。强化多平台联动(南海网+视频号+抖音号),直播累计吸引超万人次观看,并开通“政策随身带”回看与查询功能,实现“直播+掌阅”服务闭环。创新构建“调研-直播-跟进”全链条机制,直播前精准摸排需求,直播中实时互动,直播后分类转办、限时反馈,及时解决,形成诉求“收集-响应-解决”闭环。
事例五:“三商融合”激发招商引资新动能
东方市政协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不断完善“政协+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依托“一专区”(企业综合服务专区)、“一平台”(服务民营企业平台),建立“一套流程”(企业综合服务专区“一站式”服务流程、民营企业问题诉求服务流程、“请企来商量”工作流程),将营商环境、协商民主融入招商引资全过程,更好发挥营商“软环境”、协商“连心桥”作用,激发招商新动能,筑牢东方高质量发展“硬支撑”。截至目前,已主动为东方富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东方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南青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的工业、房地产及农业类项目提供帮办代办、政策推送、项目审批咨询指导等各类服务;多渠道收集企业问题诉求46条,推动解决42条、持续跟进4条;举办“请企来商量”活动5期,协商推动解决18家企业的办证、融资等问题6类30条,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46条。
事例六:主动作为办实事,执法为民解“薪”愁
东方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坚持将执法前移至服务端口,采取开设“接访投诉通道”的方式,对农民工欠薪诉求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农民工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受理与高效解决。推行“执法+服务”模式,对劳动者在欠薪案件中难以提供完整证据的情况,主动介入调查,目前,已帮助744名未能提供完整证据材料的农民工解决拖欠1105万元工资的问题。加强源头防控,深入项目工地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八项制度”检查,通过执法手段督促项目参建单位完善相关制度手续。加大宣传力度,联合人社、司法、住建和公安等部门深入在建项目工地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督促企业遵守法律规定,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加大惩戒力度,对7家欠薪企业立案调查,提请人社部门对4家严重欠薪企业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局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化解5起欠薪问题,帮助59名农民工追回薪资65.192万元,获赠5面锦旗。
事例七:延伸登记服务至公证处,实现“一站式”便捷办理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东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升级不动产登记服务,于2025年4月17日将服务网点延伸至市公证处。通过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打通不动产登记与公证服务壁垒,实现两项业务“进一家门、办两家事”。市民在公证处办理涉及不动产权信息的公证时,无需再往返登记中心开具证明,即可同步申请提取权属信息,有效减少奔波环节。下一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将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N”服务模式,强化部门联动与数据互通,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温度,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事例八:打造“保姆式”服务链,当好企业发展护航员
为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东方市营商环境建设局深化帮办代办与项目专员制改革,构建全链条企业服务体系。精选10名骨干组建重点项目服务小队,推行“保姆式”全程跟踪代办,实现企业办事“只找一人、一次办成”。精准服务重点项目,1个工作日内完成东方起航酒店道路开口审批(联动交警、市政园林);协调自来水厂、供电局解决俊昌房地产通水通电难题;全程代办龙德南海城项目备案、道路开口及树木移植等手续,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截至2025年6月,累计为28个重点项目提供帮办代办,协助填写各类表格300余份,解决线上申报等难题80余件。
事例九:创新“信用+养殖”模式,破解融资瓶颈助“鳄”腾飞
为破解鳄鱼养殖产业融资难题、赋能特色产业升级,东方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创新打造“信用+鳄鱼养殖”应用场景。通过建立鳄鱼养殖领域信用评价机制,在促进融资方面,运用评价结果,精准刻画鳄鱼养殖企业信用画像,支撑金融机构为养殖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优惠、更深入的融资服务;在监管方面,提升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效能,规范鳄鱼养殖产业发展及市场秩序;在诚信文化宣传方面,对信用评价等级高的鳄鱼养殖企业,评选为“诚信企业”,为企业增加宣传优势,助力企业品牌打造。截至目前,已成功撮合融资104笔,累计放贷6612.81万元;产业磁场效应凸显,吸引37家新企业落户,推动三家镇鳄鱼小镇跻身亚洲最大养殖基地。该模式将信用“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成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事例十:假期服务“不打烊”,助企融资跑出“加速度”
为破解企业“融资急、时间紧”难题,东方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创新推行“节假日预约服务”机制,确保服务“不打烊”。海南荣程集团因资金周转急需抵押贷款,中心在周日接到预约后立即响应,开通企业绿色通道,业务骨干到岗办理,仅用2小时即完成材料审核至权证缮发全流程,较常规时限压缩90%,助力企业周一顺利获贷。同时,主动联同银行预审材料,确保一次通过,避免企业往返奔波。企业可通过现场或电话预约提前申请非工作日办理,切实解决“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问题。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