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为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现场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汇聚智慧力量,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2024年度省营商环境评价情况解读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企业家、商协会及媒体代表,围绕2024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情况展开深入研讨。

  今年是四川省连续第七年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评价工作经历了从“照搬跟学”到“特色融入”再到“全面创新”的迭代探索:2018—2020年度评价借鉴世界银行DB评价指标体系,沿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和方法;2021、2022年度评价严格落实国办函〔2021〕59号文件要求,增加“民营经济”“开放合作”等特色指标,创新设置经营主体满意度评价内容;自2023年度评价起,紧扣省委、省政府《关于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构建政务、法治、要素、创新“四大环境”指标框架。2025年3月,《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管理办法》印发实施,更是将多年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保障,建立系统性、规范性的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机制,为科学评价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秉持“客观公正、减负降压、评辅结合、评改联动”的原则,聚焦问题诊断与优化提升,对全省21个市(州)的营商环境状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此次评价的指标体系突出体现了“两个兼顾”(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兼顾静态现状与动态改善)、“两个延续”(延续国家评价指标体系、延续历年四川省评价经验),包括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政务服务便利化、企业权益保护等20个二级指标,并在二级指标下从“综合政策”“改革创新”“服务监管质量”“实施效率”“经营主体满意度”5个维度进行评价,经营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权重达40%。

  评价结果公正权威,与企业感受高度吻合

  评价按照“坚决破除唯排名论”“不得将评价简单化为对地方进行排名”等要求,评价结果不作具体排名,按“优秀、良好、一般”三级划分。2024年度评价结果显示,成都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宜宾市等9个城市为“优秀”等级;自贡市、攀枝花市、乐山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凉山州等10个市(州)为“良好”等级。评价数据显示,2024年度经营主体满意度较2023年度提升4.58分;从36项可比可量化指标表现来看,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总耗时等20项全省最佳表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解决买卖合同纠纷耗时等14项全省最佳表现较2023年度有显著提升,全域优化态势明显。

  2024年四川营商环境实现从“极核带动”向“多头并进”转变、从“政务驱动”向“成本控制”转变、从“碎片改进”向“系统改革”转变、从“注重监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四大向好态势”,形成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跨区经营“三朵云”服务、行政争议“全链条”化解、法律服务“下沉式”供给、长江班列“一单制”运行等八大特色亮点,取得了具有强烈四川辨识度的营商环境改革成效。同时,评价客观指出惠企政策兑现、企业权益保护等短板,与企业实际感受高度契合。

  川商总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工会主席何君秀表示:“从商会调研来看,会员企业对评价中‘政务服务便利化’‘市场监管透明度’等进步领域感受明显,而报告指出的‘融资便利度不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也是中小微企业的高频诉求,评价结果与企业感受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其权威性。”

  大成产经创始人李永红结合民营经济观察谈到:“评价结果中‘优秀城市数量从4个增至9个’的变化,与民营经济活力区域扩散的实际态势完全吻合,像川南、川东北部分城市的跃升,正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直接体现,这样的结果让企业信服。”

  四川一企无忧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碧从一线服务经验补充:“很多企业反映的‘信用修复流程复杂’‘惠企政策知晓度低’等痛点,在评价结果中都有精准呈现,这说明评价真正走进了企业、贴近了实际。”

  评价体系科学规范,方式方法合理高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方式方法合理,充分体现了客观性与系统性。

  四川大学姜晓萍教授表示,“评价组织实施采用省发展改革委牵头、20余个省直部门协作、第三方执行独立评价、咨询委员会全程监督的模式,权威可信;在评价过程中公开《评价操作指南》和《方案》,通过政府端与企业端数据交叉验证,做到了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反映了各地的营商环境状态,‘优秀’等级城市数量增多,覆盖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大经济区,充分体现了《关于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实施以来,全省营商环境工作取得的卓越成效,阿坝州、甘孜州测评结果显示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评价既呈现全域优化趋势,也精准定位深层矛盾,评价结果科学可信。”

  省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优化处负责同志介绍,在评价过程中,要求第三方机构严格落实评价纪律,围绕“四不准三不得”和“六不”相关工作要求1,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全程做到评辅结合。同时,充分考虑持续为基层减负,评价内容相比去年精简20%,不允许向县(区)延伸,不允许评价过程采用答题式汇报,不分解任务、不层层加码、不挂钩奖惩,“这种‘减负式’设计,既保证了评价的严谨性,又让基层和企业轻装上阵。”姜教授高度肯定了评价为减负降压的考虑。

  天坤国际控股集团总裁方毅从企业视角印证:“评价采用‘指标评价+经营主体满意度调查’双轨模式,数据采集通过公开分析、系统调取、匿名访谈等市场化方式,避免了‘填表考核’的形式主义。我们此前提到的‘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今年评价发现问题中被精准反映,这种方式让企业敢说真话、愿提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叶作亮教授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评价体系中对要素环境的考量,精准契合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需求。特别是对成本控制等关键维度的关注,通过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科学量化方式,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尺,这种设计直击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改革导向。”

  以评促改凝聚共识,共推营商环境优化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评价不是终点而是优化起点,应充分发挥其“指挥棒”作用,推动问题整改与经验推广。

  姜晓萍教授建议:“可以建立‘评价—反馈—整改—评估’闭环机制,为有需求的市(州)提供针对性、定制化诊断报告,开展更多辅导提升工作。”

  四川鉴山律师事务所主任吴勃指出,应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本次全省评价入选的60个创新案例由“一地经验”成为“全省财富”。

  四川省生态康养协会副秘书长胡凌表示,“营商环境优化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是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要营造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省政协委员李恩付呼吁要建立问题“发现—反馈—改进”机制,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监雷静晗呼吁:“期待以评价为导向,推广各地创新做法,让企业在政策落地、权益保护等方面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四川负责人、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站长王进提出:“媒体应发挥桥梁作用,加强对评价成果的深度解读,通过典型案例报道、政策解读专栏等形式,让社会各界更直观地了解营商环境优化的成效与方向,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识。”

  中宏网四川负责人阳谊也表示:“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面向基层群众和经营主体开展多样化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评价指标和改革举措,让‘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营商环境优化的良好氛围。

  中国网四川副总经理杜灿从政策落地角度提出建议:“建议强化‘用户思维’,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精准知晓并享受政策。”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对2024年度四川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的一次全面复盘,更搭建了一个政企学研多方对话的平台,让不同视角的声音得以充分交流,为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明确了更清晰的方向。

  最后,省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优化处负责同志表示,将认真吸纳各方建议,发挥评价的引领和督促作用,切实推动各地各部门把企业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政府的“履职清单”和“成效清单”,持续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推动四川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参评市(州)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开展评价工作过程中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四不准”是指“不准弄虚作假、瞒报编造”“不准私下勾兑、利益输送”“不准层层加码、责任下压”“不准突击迎评、违规花费”;“三不得”是指“不得影响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不得干扰经营主体自主参与评价”“不得干扰群众正常生活和基层正常工作”;“六不”是指“不挖坑”“不埋雷”“不设陷阱”“不有罪推论”“不钓鱼评价”“不折腾大家”。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