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优质、便捷、高效的人社服务,在前期各相关单位积极报送的基础上,福建省人社厅推选出2024年全省人社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典型案例11篇,案例内容涵盖就业、人才、社保、维权、政务等方面。相关案例将在本公众号展开系列宣传。希望以此为契机,各地市进一步对标先进,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和群众急难愁盼,探索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和特色做法,深入推动人社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今天推出福建省社会保险中心、福州、厦门和漳州的经验做法。

  ●福建省社会保险中心:福建首创社保规划服务  为群众量身定制最优方案

  ●福州:打造可持续发展城市就业标杆  全力推进全国示范项目建设实施

  ●厦门:创新外籍人才工作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评价机制

  ●漳州:1580就业直播间打造“云上就业生态圈”

  ●泉州:擦亮“泉调解”名片  共创劳动关系“泉和谐”

  ●三明:打造“静默认证”平台  助推人社服务精准化便利化

  ●莆田:“四个一”构筑数字化人才服务新模式

  ●南平:打造“家门口”零工市场  实现就业“邻”距离

  ●龙岩:率先推出灵活用工领域“支付即反向开票”  打造新就业形态服务新模式

  ●宁德:建立三三工作机制  让劳动者“安薪”

  ●平潭:“平台+联动+中心”协同  平潭根治欠薪成效显著

  福建省社会保险中心

  福建首创社保规划服务

  为群众量身定制最优方案

  近年来,福建省社会保险中心坚持在优化福建省营商环境行动中走好社保方阵,以可见可感的暖心服务为企业和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积极回应企业和群众对社保待遇能“看得懂、算得清”的迫切需求,福建省社保中心在全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创新推出社保规划服务,为群众提供量身定制的参保缴费规划和养老金测算等个性化服务。

  一是建专业团队挺膺担当。组建全国首个社保规划师团队,160名由全省各级业务骨干组成的社保规划师发挥懂政策、会算账、擅答疑三大技能,结合群众自身实际条件和个性化需求,为群众提供权威的政策解读、专业的待遇测算和社保规划服务。创新举措实施以来,已为10万余名群众提供专业的参保缴费规划建议和方案,深受群众好评。

  二是强能力本领为民服务。印发《福建省社保规划服务规范》,组织全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业务骨干参加专项培训,梳理分析企业和群众最集中最急迫的需求和关切,提升社保规划服务本领。研究社保规划方法,开发测算工具,完善信息系统模块、小程序,为社保规划师和群众提供便利的测算“神器”。“社保规划服务”被评为福建省2024年第二批政务服务改革典型经验案例。

  三是集众智众力践行使命。全省各级社保经办大厅开设“社保规划服务专窗”,为参保群众面对面提供权威、专业的社保规划服务,廓清群众参保认识,增强群众参保信心。同时社保规划服务还拓展延伸到全省764个社银合作银行网点,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服务。社保规划服务已在全省树立良好服务品牌,得到省领导和人社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福州市

  打造可持续发展城市就业标杆

  全力推进全国示范项目建设实施

  近年来,福州市始终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首位,全力稳岗促就业、培训提技能、融合促发展、数字强服务,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城市就业标杆。一是就业提质、兜底帮扶,推动“乐业榕城”。连续出台一系列促就业稳就业政策,真金白银助力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温暖榕城行动,进一步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兜底帮扶重点群体就业。二是擦亮品牌、招贤纳才,推动“青聚榕城”。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好年华 聚福州”人才峰会等大型活动。国内首创“求职免费住宿”“万元生活补贴”为毕业生提供“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就业创业环境。三是技能培训、揭榜挂帅,建设“工匠榕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加大重点群体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新兴行业和特色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四是风险预警、根治欠薪,建设“和谐榕城”。创新和谐劳动关系“1+X”创建机制、劳动关系风险“三级”预警机制、“区域+行业”协同治理机制等7项机制。全省率先在仲裁机构普及办案系统,建成首家“省级标准化数字仲裁庭”。

  厦门

  创新外籍人才工作专业技术、

  技能水平评价机制

  今年来,厦门市人社局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科学的外籍人才评价评估体系,全省首创建立外籍人才工作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评价机制,发布《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有效衔接境外职业资格和职称比照,吸引更多优秀外籍人才来厦创新创业。

  一是创新机制,科学评价。注重实际能力和贡献建立评价新机制,将评价结果、国际职业资格目录作为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的依据。经认定具备初级专业技术水平或工作技能水平的,可申请有效期1年内的来华工作许可(B类);认定中级专业技术水平,可申请有效期3年内的来华工作许可(B类);认定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或符合《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要求的,可办理最长有效期为5年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二是提升服务,优化体验。利用数字化平台实行全程网办,优化评价流程和简化审批环节,有效整合外籍人才评价、外国人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等办理事项,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办理时效。优化服务保障,对评定的各类高技术外籍人才,提供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一卡通”便利措施。

  三是引智聚才,助力产业。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引进高精尖缺的外籍人才需求,开展外籍人才工作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评价,适当放宽学历和工作资历限制,现已为集成电路、文化创意、半导体等领域引进43名外籍人才,为实用性外籍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

  漳州

  1580就业直播间打造“云上就业生态圈”

  漳州市人社局积极创建“漳州就业1580”一体化服务体系(即建立1张网、健全5大体系、优化8项功能、做好“0”距离服务),与闽南日报强强联合打造“媒体+人社”创新实践平台——“漳州就业1580”直播间,是全省首个人社官方就业直播间,也标志着漳州公共就业服务向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迈进。一是建立“政校企媒”协作机制。直播间通过引导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机构等多方参与,将媒体的传播优势与政府服务的专业资源深度融合,建立了常态、高效的协作机制,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面、精准、便捷的就业服务,成为区域稳就业促发展的创新标杆。二是构建全链条就业生态。以“线上直播+线下服务+资源联动”为核心,打造“云招聘—政策赋能—技能提升—精准帮扶”四维生态。线上创新“企业探访+岗位实景展示”模式开展常态化直播招聘;线下依托就业夜市、零工驿站等实体站点延伸服务触角;引入“漳州零工1580”平台,联动辖区培训机构,实现技能培训无缝衔接。三是实现供需匹配精准化。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设专场招聘,邀请就业导师驻场,提供定制化岗位,政策专员推荐惠企惠民政策,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加贴心、个性化的服务体验。直播间探索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库”与“求职者技能画像库”,通过实时统计岗位点击量、简历投递热力图,实现就业服务从“普适性”向“精准化”升级。

  “漳州就业1580”直播间通过“小直播”撬动“大就业”,实现“稳岗有政策、招工有平台、就业有保障”的营商环境升级,为漳州“产才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已举办了38期招聘活动,其中室内12期,室外26期,邀请36家企业家入直播间现身说法,活动吸引了563.76万人关注,推荐岗位数达到5411个,逐渐形成“就业找1580”区域口碑,营商环境优化成效凸显。

  泉州

  擦亮“泉调解”名片

  共创劳动关系“泉和谐”

  泉州市人社局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新扩大调解内涵外延,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点亮泉州调解“名片”。

  一、筑牢组织阵地,创新调解精品牌。一是横向构筑: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企业调解五元社会化调解格局;二是纵向编织: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五级区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立体运转以“五横五纵”调解网格为支撑的五级联调工作机制。重点打造“泉调解”(市级)、“晋心晋力”(晋江)、“狮正和缘”(石狮)、“丰和语畅”(丰泽)等一批重点调解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台胞台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融合涉台调解组织,建立重点台企挂钩联系“点对点”服务制度。

  二、建强调解队伍,突出人才引擎力。一是聚焦能力提升、突出示范引领。定期组织开展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和调解员培训;鼓励县级示范创新,晋江首创“晋江市劳动保障救急慈善基金”,组建暖“薪”党员先锋服务队,打造人社服务“暖心牌”。二是聚焦方式方法,扩大劳动维权“朋友圈”。践行待人接物讲和气、化解争议送和风、处理结果求和顺“三和”工作法;设立茶座调解室、圆桌调解室,开展柔性解纷。做大做强泉州劳动维权“朋友圈”。

  2024年泉州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76.24%,远超省定目标。该做法被《中国劳动保障报》刊发推广,泉州市成为福建省唯一连续三年(2021-2023年)均有基层调解组织被人社部等四部门通报表扬的设区市,逐步打造全市劳动者的“避风港”、营商环境的“护航者”、和谐社会的“定海针”。

  三明

  打造“静默认证”平台

  助推人社服务精准化便利化

  三明市积极承担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静默认证”项目试点任务,开发打造三明市智慧认证平台,实现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无感化”,大幅提升人社服务效能。

  一、数据融通,实现寓认证于无形。平台以政务数据汇聚平台为基础,联动公安、民政、卫健、银行等8个部门,整合社保卡业务、医疗记录、不动产交易等20余类生活场景数据,构建多维度认证模型。通过分析生存状态、行为轨迹等数据,结合人脸识别技术,群众无需主动操作,系统自动延长其待遇资格,免办率达90%以上,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

  二、模式创新,破解重复认证难题。平台打破传统部门各自认证的壁垒,推行“一次认证、多方共享”机制。群众可通过“e三明”等渠道完成人脸识别或触发高频业务场景(如银行办理、医保支付)后,认证结果可跨部门复用,避免重复认证。同时,平台支持主动认证与静默认证并行,高龄、行为数据缺失等特殊群体可通过线上渠道便捷完成认证,减轻群众负担。

  三、智能研判,保障社保基金安全。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平台构建了“主动认证+死亡预警+静默研判”三重审核体系。实时监测死亡登记、医疗殡葬等预警数据,动态评估待遇领取人生存状态。此外,平台将分析重点聚焦高龄、逾期未认证等高风险群体,实现精准监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自平台正式上线以来,已对比人数约771万人次,已认证4993人次,涉及4815人;通过系统预警能力,触发医学死亡证明渠道数据预警450人,民政殡葬渠道数据预警528人,暂停发放587人,有力保障基金的安全性。这一创新平台不仅提升了社保服务的精准性与便利性,更为构建“智慧人社”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莆田

  “四个一”构筑数字化人才服务新模式

  莆田市人社局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构筑“集成式、智慧化”人才服务新模式,探索一条以数字互联人才要素、小城市大聚才的人才发展之路。一是人才资源“一网归集”。搭建“莆田人才库”多维采集信息,直现全市人才在所属领域的分布情况,筛选汇总各类人才信息22.45万条。深化重点产业人才地图应用,为企业引才精准“导航”,有效解决底数不明、路径不清等问题。目前,线上可检索专业领域院校和科研单位3848所、产业高端人才746人、产业集群和培训基地936家。二是人才政策“一键知晓”。整合部门和企业数据,创新建立莆田优才助企测评站,通过政策沙盘“预先推演”,达到奖补资金效益最大化。目前,已累计形成2个政策类别、18个政策指南,实现自助匹配人才就业政策达42项,累计发放技能补贴等资金4176.96万元。上线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一键即享”平台,着力构建开放式、数据融合共享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集中受理档案接收转递等6个高频事项。三是人才办事“一站入口”。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建成“人才e家”线上平台和人才电子档案,集中受理业务办理、引才活动、项目对接等综合性服务,推动人才工作从审批式向服务式转型,确保“件件有回应”“事事能落地”。2024年共受理初核省、市各类人才项目申报2576件。四是人才服务“一码共享”。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招聘体系,上线“数智人社”一站式服务平台,聚合对接各毕业生服务平台、“零工市场”模块和闽政通、电子社保卡等认证渠道,开展现场专场招、人才夜市招等多种方式畅通毕业生留莆渠道,推出送岗信息码,实现“码上就业”。

  2024年以来,“数智人社”注册用户近3000人(家),零工市场模块发布人才招聘需求6.12万人次,成功就业4531人,服务量位居全省第二。

  南平

  打造“家门口”零工市场

  实现就业“邻”距离

  为破解灵活就业群体、大龄人员“就业难”“保障难”问题,解决企业阶段性、季节性用工需求。南平市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运营、公益服务”模式,实行“统一科学选址、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运营标准、统一管理制度”,通过以奖代补,全省率先实现规范化零工市场县域全覆盖。创新建立运营管理、就业服务、权益保障等工作机制,推出全国首份“零工保”、“家门口”就业服务点、580零工专属热线、零工“逢五”常态招聘、直播带岗、零工专项技能培训、零工节等新举措,在“南平零工集市”小程序上线同城便民服务、线上支付、智能匹配等服务模块,满足零工人员多元需求,构建形成市县乡村(社区)四级联动、多元服务为一体的零工就业服务网,让零工人员就业有门路、服务有平台、权益有保障,“家门口”就业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平零工市场启动运营以来,平台已新注册零工人员10万余人,吸纳用工主体1万余个,培训零工1.2万人次,帮助零工实现就业12万人次,赠送“零工保”10万余单,受理意外伤害理赔21起,累计赔付医疗保险费3.91万元。

  南平零工市场有关经验做法荣获全国优秀就业服务项目竞赛二等奖,入选全省第三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案例和全省第七届机关体制机制创新百优案例,并在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新华社《半月谈》、央视新闻直播间等刊载报道。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