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县域营商环境全面复制对接珠三角经验,编制形成《广东省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扎实推进县域营商环境提升。

  典型案例系列之一:

  广州市越秀区巧用信用数据解决老城区水电气报装缴费难题

  一、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广州市越秀区首创“信用+水电气”公共服务模式,深化信用在水电气领域创新应用,为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公共服务,率先试行允许辖区内信用状况良好主体凭借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和信用承诺书替代产权证明,帮助产权复杂建筑顺利接通水电气,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能,有力增强企业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一是由“两证”办理到“信用”办理升级。首创“信用+供电服务”模式,允许辖区内信用状况良好的用电主体用向社会主动公开的信用承诺书和公共信用信息报告直接替代产权证明,是对传统审批流程的革命性重塑,帮助因历史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无产权、未确权以及无法提供可用能证明的企业“用上公共能源”,真正为诚实守信用能主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报装成本。

  二是由“双网查询”向“一网通办”突破。一方面,通过“信用越秀”小程序,实现对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数据的全量调用,可查询使用广州市11个区、54个市直部门超70亿条数据,并接入南沙微警认证平台,完善了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授权机制。另一方面,打通与供水、供电、供气业务系统和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通道,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上链存证、防止篡改,完成用户授权认证后,线上即可完成水电气报装申请、信用报告调阅存证、信用承诺书签订等全部审批流程,真正实现全流程网办服务。

  三是由“催费追收”向“主动缴费”转变。依据《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依托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经营主体用能信息、公用事业缴费信息、拖欠公用事业费用信息归集。明确守信用能主体认定标准,对应制定激励措施,提供专属客户经理全程服务、VIP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依法依规将无正当理由欠缴用能费用,数额较大,经催告后超过6个月仍未缴纳、窃用及违约用能的信息纳入失信记录。将用能主体的使用行为同其公共信用联系起来,提升用能主体守法诚信意识,帮助用能主体形成内驱型用能消费习惯。

  四是创新电费融资滴灌中小微企业。针对经营困难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欠缴电费的现状,深化与供电普惠金融机构的信用应用合作,主动对接企业电费融资需求,签订《关于共同推进“电易贷”普惠金融项目的合作备忘录》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企业供电信息、银行贷款信息三方数据查询渠道。通过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和电费缴费记录数据,率先探索对因非主观因素造成电费欠缴的经营主体创新提供救济帮扶渠道,“精准放款”“专贷专用”于用电主体缴纳电费,手机银行在线申请授信,“精准放款”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有效缓解供电企业电费清缴压力。

  三、取得成效

  “信用+供电服务”目前已覆盖低压中小微企业用电业务办理,并持续在高压用电业务探索可行性,该功能上线以来,已成功受理21家中小企业用电申请,累计供电量超200万千瓦时。“信用+供气服务”累计完成29宗报装工单受理,点火用气超3.26万立方米。越秀区“信用+水电气”服务模式先后被新华信用、中国改革报、广东公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记录越秀供电局“信易电”客户办电过程的宣传纪录片《味道》在新华网网站、客户端、直播大湾区视频号发布,新华网客户端累计获得191.7万浏览点击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四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扬认可越秀区首创“信用+供电服务”信用应用场景。南方电网公司将“信用+供电服务”服务模式纳入营商环境创新领先专项行动方案,在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电网推广应用。2021年获评“广州市信用创新应用案例”,2022年纳入广州市100项可推广可借鉴改革举措,2023年获评第四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纳入全省首批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典型案例,《老周的用电故事》获评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诚信文化”诚信微视频三等奖。

  典型案例系列之二:

  广州开发区 广州市黄埔区

  创设筹建合伙人机制,政企协同提升产业项目建设效率

  背景情况

  为帮助企业减少项目建设风险、提升筹建效率、把握行业风口、占据市场主动,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以项目建设质量更优、效率更高为目标,创设项目筹建合伙人机制。通过组建政企合作的项目筹建合伙人团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方案共商、节点共议、进度共促。在项目用地用林、道路配套等方面全要素加强保障,在项目规划设计、审批服务、验收投产方面全方位靠前辅导,从项目招商到投产全流程服务帮扶。政府部门实现项目“审批人”到筹建“合伙人”角色转变,成为企业项目建设团队一员,为项目带路领跑。

  主要做法

  一是共商方案写好筹建“任务书”。组建筹建专班团队,在项目招商阶段,区各相关职能部门派出专员,会同企业人员组成项目筹建团队,共同研究筹建方案,提供全流程专班专员服务。优化招商筹建衔接,与招商谈判同步,摸查项目建设需求、意向用地、配套条件等信息,全面梳理研判项目建设堵点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加强方案设计对接,凡是符合政策规定,有利于提升项目建设效率和投产后竞争力的,全力支持配合,通过合伙人机制调度落实。

  二是共议节点绘制筹建“施工图”。共同商定建设计划,项目选址确定后,以项目最快动工建设为目标,倒排地块出让、平整、交付节点,同时约定企业勘察设计、施工招标等时限,共同制定开工计划。助推企业拿地即动工,推行“信任审批”“订制式审批服务”,按照企业需求量身订制个性化报批报建方案;大力推行“带规划方案”出让,保障项目取得用地时即具备开工条件。服务项目竣工即投产,与企业共同商议、编排竣工验收、设备安装和试产时间。各职能部门专人跟进辅导,压实项目筹建末端环节,保障项目高效投产。

  三是共促进度吹响筹建“集结哨”。研判堵点、协同推进,政企合伙人团队密切衔接,预判筹建堵点、铺排解决方案,针对土地征拆、用地交付、电水气热和道路配套等关键事项倒排节点、挂图作战。企业有呼、政府必应,对企业反映事项,政府团队严格实行“即呼即应、急事急办”,聚焦堵点、清单管理、及时会商、限期解决。强化调度、确保进度,筹建合伙人团队常态化对接,项目情况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调度,确保严格按计划推进。

  工作成效

  一是服务效能提升,实现了建设降本增效。项目筹建合伙人机制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建立了项目统筹枢纽,织密了服务网络,帮助企业压缩了成本、提升了效能。孚能科技项目是广州开发区2023年引进的重大储能产业项目。该项目用电量大、投产时间急,但周边变电站配套不完善。依托项目筹建合伙人机制,创造性推行公用变电站“代建模式”,同步指导项目建设专用变电站,提升了建设效率,帮助企业节省建设费用约4000万元,投产后每年节省电费超3000万元。粤芯半导体是大湾区首个进入全面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企业考虑实际使用和压缩成本工期,需取消三期项目原设计负二层人防工程,但不符合条件。项目筹建合伙人团队及时指导优化设计,既保留了人防设施,又避免了负二层开挖,帮企业压缩工期近2个月,节省造价约5000万元。

  二是攻坚效能提升,实现了项目进档提速。项目筹建合伙人机制坚持目标节点导向,围绕关键节点统一步调,汇聚了攻坚合力。兴森科技项目建设年产2.3亿颗高端集成电路FCBGA封装基板工厂。企业需尽快开工,但用地和配套条件跟不上。项目筹建合伙人团队组织多部门单位攻坚会战,解决场地平整、施工通行、水电接驳、方案设计等各类问题50余处。企业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后,1个月进场地勘,2个月开工建设,7个月实现主厂房封顶,刷新了同类项目筹建纪录。深南电路广芯半导体项目建设年产2亿颗FCBGA、300万panel RF/FC-CSP等有机封装基板工厂。为加快项目投产,项目筹建合伙人团队组织质监、消防、人防、水务等验收事项服务专员现场对接,协助项目编排相关厂房车间验收时间节点,跟进指导预验,帮助企业按需求时间一次验收过关。项目从开工至投产仅18个月。

  三是供给效能提升,实现了筹建稳步快进。项目筹建合伙人机制强化了堵点排查和配套供给,快速化解风险,较好地回应和解决了企业所需所盼。智光新能源项目建设先进级联高压储能系统集成智能制造产线。企业动工需求急迫,但地块内存在村道和排洪沟。项目筹建合伙人团队迅速现场协调,在地块红线外新建消防通道并埋设排洪管,快速满足企业动工、村民通行和排洪需求。兴森科技项目在竣工投产阶段,原定给项目送电的变电站因设备问题无法按期投产。通过合伙人机制调度,供电部门紧急变更由临近变电站出线送电;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同步变更电缆路由,并紧急实施部分路段新建地下电力管廊工程,保障企业如期接通用电。

  四是建设效率提升,实现了政企合作共赢。项目筹建合伙人机制实施两年来,广州开发区在项目配套、审批服务、建设机制等关键环节不断创新优化,先后出台“工业快批十条”“加大项目筹建力度十六条”“用电十条”等系列改革措施,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项目筹建活力,辐射推动了全区产业项目建设整体提速,助力企业快速投产见效。

  典型案例系列之三:

  广州开发区 广州市黄埔区

  推行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助力连锁门店“快速通行”

  背景情况

  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以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许可领域事项为重点,聚焦辖区内食品连锁企业实际经营需求,针对食品连锁经营企业办证频繁往返、材料重复提交难题,出台《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试点管理规定》,全省率先推出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改革,全面提升准入准营便利化水平,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适用对象及范围。《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试点管理规定》明确“一证多址”改革适用于在本辖区登记的食品连锁经营企业的总部及其直营门店。拥有2家及以上分支机构的企业总部,在和直营门店使用统一商号(字号)、实行统一采购配送食品、统一规范经营管理,且门店经营项目、工艺流程布局、设备设施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可申请在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登记多个经营地址。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变更、延续、注销等事项100%纳入“一证多址”服务范畴,实现一次办理。改革后,企业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办理多家直营门店食品经营许可,免去改革前反复多次提交材料的麻烦,有效节省了企业在办证期间产生的租金和人工等管理运营成本。

  二是优化许可审批流程。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办理途径,申请人可选择线上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线下通过黄埔区政务服务大厅“一证多址”专窗提交申请。创新采取“现场核查+告知承诺制”审批方式,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总部现场核查后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对直营门店采取告知承诺方式进行审批,减少现场核查环节,直营门店只需提交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申请书、门店主要设备设施布局图、食品安全保证告知承诺书即可办理,推动申请材料简化50%,食品连锁企业办理经营许可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企业总部《食品经营许可证》上载明直营门店的许可信息,直营门店在明显位置悬挂总部许可证复印件后,即可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实现企业总部和直营门店“快速拿证”“多地同证”,用“准营”上的加速度,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充分释放经营主体活力和动力。

  三是多举措加强事后监管。严格落实“放管结合、放管并重”要求,强化重点领域特别是食品经营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配套监管措施。市场监管部门在门店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后30个工作日内,对其食品经营活动开展首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要求门店的现场布局流程、设施设备等必须符合食品经营许可的法定审核条件,并重点检查门店实际情况是否与申请许可时承诺内容一致、食品经营条件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等,对食品经营条件不符合要求或者提交的申请材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食品经营者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此外,通过实地检查、定期抽验、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对获证企业及其直营门店的经营条件、食品安全、整改情况等事项开展监督检查,并重点加强日常巡查监管,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切实保障经营环节食品质量、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取得成效

  一是满足企业扩大规模需求。实行“一证多址”改革后,符合要求的食品连锁经营企业的直营门店,只需通过审批,即可将直营门店的许可信息标注在总部《食品经营许可证》上,实现总部和直营门店共用同一个食品经营许可证,有效节省企业在办证期间产生的租金和人工等运营成本。比如,帮助广州高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解决了多家直营门店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问题,该司单店开业周期缩短1个月,节省了办证期间所产生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共达30万元。同时也让企业拓宽了业务半径,助力食品连锁企业快速扩大经营规模,打造消费增长的新引擎,激发群众消费热情。目前已为20家企业提供“一证多址”服务。

  二是先行先试提供经验示范。通过从优化办事流程、简化申请材料、加强事后监管等方面多维发力,在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同时,严守食品安全监管底线,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策源地”和“试验田”。被《2023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列为典型经验并在全省复制推广,获中国报道、工人日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典型案例系列之四:

  广州市花都区:聚焦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打造“惠企5+6”法治标杆园区

  背景情况

  广州市花都区坚持法治花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连续5年在法治广州建设考评中获评“优秀”等次。广州花都(国际)汽车产业基地于2003年由省政府批准成立,是广州市汽车工业重要的组成板块,先后被评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工业园区”等称号,现有注册企业280家。在广州花都(国际)汽车产业基地打造全省首家“惠企5+6”法治标杆园区,通过集聚法治资源、打造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全面优化涉企法律服务,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吸引、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落地生根,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主要做法

  以广州花都(国际)汽车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集聚公检法司、相关执法部门等法治资源入驻园区,做好主动服务“5件事”:推进企业“党建+业务+法治”大融合、推行执法“观察期”制度、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设有呼必应“6平台”:春灵法律服务工作室、警务管家工作室、涉企行政执法投诉及复议申请窗口、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花都工作站园区办事处、“商事调解中心+汽车城巡回审判合议庭”。通过打造“5+6”法治惠企模式,全方位提升园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是法治惠企,打造一张清单“全链条贯穿”。创新推出《广州花都(国际)汽车产业基地法治园区“5+6”法治惠企服务清单》,将法治资源贯穿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争议调解各领域,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二是贴心服务,疏通法治惠企“最后一公里”。创新涉企法律服务模式,提供招商协议“5+2”法制审核模式,围绕企业合规建设、商事纠纷化解等重点领域,拓展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N项法律服务,开展诉前调解和巡回审理,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律服务保障。

  三是创新治理,当好经济发展“法治引擎”。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推进涉企“综合查一次”,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创新设立企业普法联络员,倡导融合企业文化、传统文化、法治文化,实现普法服务无缝对接。开展送法进企业、企业家座谈会、法治讲座等实行“浸润式”普法,全方位培塑企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法治素养。

  取得成效

  一是创新执法监管,实现柔性执法“有温度”。将信用良好、关系花都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扶持、“两新”企业等纳入“白名单”管理。目前,汽车城园区有46家企业纳入重点行业企业“白名单”。深化包容审慎,全力推进“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检查,2023年以来,花都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在园区开展从轻、减轻、不予处罚及减免加处罚款或滞纳金案件213宗。

  二是招商协议“5+2”法制审核模式,实现法治惠企“有保障”。为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新型企业提供招商协议“5+2”法制审核,休息日、节假日招商协议法制审核工作正常推进,即收即办、应审速审。据统计,自法治标杆园区启动运行以来,已审核汽车城产业园区招商协议17份,促进企业进驻发展。通过公开出让、三旧改造等程序完善企业用地手续,协助解决园区33家企业旧改项目完善用地手续事宜,全力加快历史遗留问题“扫尾清零”。

  三是多元解纷+精准普法,实现法治护企“有力度”。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多元解纷,实施精准普法,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警务管家结合入户反诈一户一告知行动、护航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共对40家企业开展了走访、宣传等工作,发现和整改治安隐患43处,调处13起企业与员工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商事调解中心园区工作室成功调解了一宗涉及金额达300多万的企业货款纠纷。汽车城巡回审判合议庭成功调解了一宗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汽车企业代表发表专业意见并参与调解,主审法官围绕汽车租赁合同、违约责任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现场普法,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开展精准普法,收集拍摄编辑关于交通安全、反诈、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治宣传视频,投放到园区各企业进行全天候滚动播放,实现宣传全覆盖。开展“民法典进企业”“法暖园区 为企护航”“送法进企业 助力高质量发展”等形式多样普法活动,在园区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聚焦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 打造“惠企5+6”法治标杆园区》获评广州市首届营商环境改革十大最佳实践,法治标杆园区相关经验做法被“长安评论”、“南方+”、《穗府信息》、《广州日报》、广州新闻联播、中国报道网、法治时代网、中宏网、香港商报网等宣传推广。

  典型案例系列之五:

  广州南沙区: 建立保护中小投资者全过程法律服务机制,保障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背景情况

  中小投资者是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群体,但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普遍存在诉讼难、赔偿难、提意见难、缺乏专业的法治培训、对涉外领域不清楚不了解等痛点难点。广州市南沙区首创保护中小投资者全过程法律服务机制,针对性地解决现有难题,同时紧抓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机遇,在助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上谋实策、出实招,提供全方位、高效的、稳定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升级优化,让中小投资者法治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综合保障机制,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法律服务。建立由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组成的保护中小投资者专业法律服务团队,切实解决中小投资者遇到的法律问题。围绕公司治理结构、法律风险防范化解等方面开展一对一“法治体检”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法律难题。联合广东中证投资者服务与纠纷调解中心在南沙设立调解工作站,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鼓励经营主体选择商事调解机构解决商事争议纠纷,依法、公正、高效化解证券期货纠纷,形成“监管部门组织管理、调解机构具体实施、经营主体积极配合、投资者理性参与”的纠纷化解工作新格局。

  二是搭建政企交流平台,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法治联合体。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联合体,发挥法治文化示范引领作用,支持上市公司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上市公司合规意识和履职能力;健全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常态化法治学习机制,着力提高上市公司依法治理能力;加强中小投资者风险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宣传文章、典型案例等形式加深中小投资者对金融知识、法规政策的认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家法治联合体积极动员、引导辖内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创建省级法治文化示范企业,全区目前已有9家企业获评省级法治文化示范企业。

  三是普法精准滴灌,构建保护中小投资者“四位一体”宣传新机制。在全国率先聘任16名港澳“八五”普法讲师,把中小投资者宣传保护纳入普法责任清单,联合区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局、金融局等主要单位建立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常态化法治学习机制,每月向辖内具有代表性的30家企业、5家社会组织、5家法律服务机构以及9家商会,共计49个企业定期派发法治日报等主流普法报刊,切实增强以法治理念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服务意识。

  四是着眼中小投资者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建立涉外法律查明、涉外法律服务、涉外公证服务等集中服务机制。出台《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支持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八条措施》及其实施细则,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等,打造全业务链、一站式的涉外法律服务平台,为中小投资者开展涉外业务提供综合法律服务。

  五是激活经营主体活力,建立“1+1+N”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法律服务新机制。根据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法律服务需求,创新性推出“1+1+N”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法律服务新机制,即1个法律支援服务中心+1站式跨境法律服务+N个巡回法律服务支援服务站。项目开展至今,南沙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法律支援服务中心已在“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粤港澳(南沙城)国际青创社区、独角兽牧场港澳青创孵化平台等13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设立巡回法律支援服务站,累计为港澳青年提供“订单式”的法律支援服务3200余人次。

  取得成效

  “全国首创保护中小投资者全过程法律服务机制”实施以来,充分发挥全过程法律服务优势,满足了中小投资者全流程法律服务及涉外法律服务需求,营造了浓厚的中小投资者保护宣传氛围,有力保障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截至目前,为158家企业提供“上门”法律服务,开展企业合规审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举办多场次保护中小投资者宣传活动,活动受到人民网、新华网、法制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改革报等国家级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有效发挥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法治联合体作用,推动了17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出台。中山大学2022-2023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南沙区法治化环境指数居全国自贸区第二。

  该机制荣获多项荣誉,包括获评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22年最佳制度创新案例、2022年度广州市法治建设创新项目二等奖,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第六批在广州市推广实施的改革创新经验。2023年,被评为广州市政法领域改革创新“十佳亮点”项目。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