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敲打着窗户,吕宇峰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已经晚上八点了。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正准备收拾东西下班,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小吕啊,我是老李。咱们小区西门那盏路灯又不亮了,这黑灯瞎火的,刚才张奶奶差点绊倒...”
吕宇峰是朝阳社区的社工,到这个岗位才三个月。他一边听着电话,一边迅速在笔记本上记下情况:“李叔您别急,我这就去看看。”

挂掉电话,同事小王探头过来:“又是路灯问题?这事儿归市政管,已经报修过好几次了。明天我再打个电话催催就是了。”
吕宇峰摇摇头,从柜子里拿出工具箱:“明天复明天,今晚要是真有人摔伤了怎么办?”
雨中的社区街道上行人稀少。西门那盏路灯果然罢工了,那段路黑得像个无底洞。吕宇峰打着手电筒仔细检查灯杆和线路,发现是老化导致的接触不良。这不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但他想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和“友善”的要求,觉得自己不能坐视不管。
他从工具箱里取出备用零件,冒雨修理起来。雨水顺着他的脖子流进衣领,手指冻得有些不听使唤。半小时后,随着“啪”的一声轻响,路灯突然亮了起来,温暖的光晕洒在湿漉漉的路面上。
“小伙子,是你修好的灯吗?”一个打着伞的老太太问道,是差点绊倒的张奶奶。
吕宇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临时修了一下,明天还得请专业人员来彻底检修。”
“真是谢谢你了!这黑灯瞎火的,我们老年人走路提心吊胆的。”张奶奶说着,从布袋里掏出两个苹果塞给吕宇峰,“拿着,别嫌弃。”

那一刻,吕宇峰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意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具体行动中。
第二天,吕宇峰没有停留在临时修复上。他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了整个社区,统计了所有需要维修的基础设施,制作了详细的报表。他还创建了社区微信群,让居民能够及时反映问题。
有人笑话他:“小吕啊,你这么拼命图什么?又不是分内的事。”
吕宇峰认真地回答:“咱们的社会是互帮互助的共同体。一盏路灯不亮,看似小事,却关系到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就是我理解的‘和谐’和‘友善’。”
一个月后,社区组织了“光明行动”,吕宇峰带头协调市政部门,彻底解决了社区照明问题。他还发动青年志愿者组成巡逻队,定期检查社区设施。

周五晚上,社区小广场上举办了简单的表彰会。居民们纷纷称赞吕宇峰是“社区的明灯”。站在微微闪烁的路灯下,吕宇峰腼腆地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小小善举,汇聚起来就是社会的温暖阳光。”
那天晚上,社区所有路灯都亮着,柔和的光芒连成一片,照亮了每一个回家的路。吕宇峰走在光晕中,心里明白,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一地的表演,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持久坚持——就像这些路灯,默默站立,恒久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