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终于降落三亚凤凰机场,吕文扬走出舱门,热浪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如同无形的手掌紧紧攫住他每一个毛孔,这是他上任三亚博士导师的开始。他拎着沉甸甸的行李箱,里面整齐码放着他的专业书籍和精密的实验计划书。海风猛烈,吹拂着他精心梳理的头发,也吹皱了行李箱里那份他引以为傲的《博士培养方案》的纸页。吕文扬深吸一口气,似乎要将这片海洋和土地独有的气息吸入肺腑,他微微眯起眼,视野里是满目翠色和远处无垠的蓝,他心中默念:“各位同学,我来了。”
然而,讲台之下,期待中的热烈目光却显得有些稀薄。他清晰记得黎小曼的名字,那个总是坐在角落,常被点名却不见回应的身影。一次课后,吕文扬沿着曲折的村道寻去,暑气蒸腾,他额角沁汗,白衬衫紧贴后背。最终,在一片茂密的芒果园里,他看见黎小曼正吃力地扛着一筐金灿灿的芒果,筐绳深深勒入她瘦削的肩头。她抬起头,汗水在脸颊上冲出泥痕,目光里盛满了惊愕与不易察觉的羞窘:“吕老师……家里人手不够,这季芒果,要赶着收完。” 吕文扬怔在原地,仿佛被那沉甸甸的金色压住了言语,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这方土地赋予学生的,是书本之外另一种沉甸甸的生存法则——原来他那些精密的时间表与实验室的刻度,在生活的重担与季节的催促面前,竟显得如此单薄。
几天后,吕文扬顶着当空烈日,再次踏入那片飘散着浓郁甜香的芒果园。他挽起袖口,对一脸讶然的黎小曼说:“你的开题报告,我带来了。”他指向园中那棵枝叶婆娑的老树,“我们就在这儿谈。”泥土的温热从脚底升起,蝉鸣在耳畔织成一张密网。黎小曼眼中起初的惶惑,在老师平和的讲解声中,渐渐被一种专注的亮光替代。当吕文扬说到关键处,黎小曼突然指着枝头一个被阳光穿透、近乎透明的青芒果:“老师,您看!就像这果子的脉络,能不能用那个新模型,模拟它糖分运输?”那一刻,吕文扬胸腔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灵光轻轻撞击了一下——果园里跳跃的光斑,与女孩眼中燃烧的求知火种,竟奇妙地照亮了他那套曾经壁垒森严的理论框架。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好!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建模!”原来答案,一直生长在理论的边界之外,生长在生活的土壤之中。
如今,实验室的窗户敞开着,任由海风自由穿行,窗台上那几只饱满的芒果散发着清甜气息。吕文扬不再站在讲台后,而是与学生们围坐一团。他拿起一颗芒果,剖开,橙黄的果肉在阳光下晶莹剔透。他掰开一半递给黎小曼,又将其余的分给大家:“尝尝,这片土地滋养的智慧。”果肉清甜入喉,他环顾着学生们年轻而专注的面庞,声音温和而坚定:“我们每个人的研究,都不该悬在半空。它必须像芒果一样,根深扎进生活的泥土,最终结出实实在在、能捧在手里的甘甜。”窗外,一株芭蕉正舒展着硕大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无声地应和着室内的谈话。
那天果园里的热浪与芒果的甜香,彻底洗去了吕文扬行李箱里那份《博士培养方案》的墨香。他最终明白,所谓“导师”,并非仅仅传递书架上的卷册;当知识与脚下的土地血脉相连,当理论被生活的重量重新校准,导师的手便有了另一种温度——那是指引星光的手,更是懂得托起果实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