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在制订规划时应把握市场经济的特点,使规划更符合实际情况,更能起到统一社会发展思想的作用。现在各地都在加紧制定“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规划,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意见供规划制作者参考。

  一、信息化规划要与地区发展战略密切结合

  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脱节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化规划由技术专家们参考国家的规划、外地的规划而做成自己的规划,并没有本地区的特点,缺少针对性,这势必削弱了信息化的作用。信息化建设要想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有效的服务,就需要各方面环境的配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因此要针对本地区特殊的需求来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当信息化规划纳入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并与地方发展规划密切结合时,才会产生更大的效果。

  二、规划的重点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信息化规划的着眼点要放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上,统一思想,明确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有些规划的制订者只是关心政府投资的项目,把规划制定作为申请投资的方案,这就失去了规划的意义。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中,如何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协同作战是做好规划的关键。政府要利用这一机会听取社会各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使规划既能体现政府的意图又能切合实际。因此,信息化发展规划一定要以形成社会信息化发展共识为主要出发点。

  三、电子政务的规划要以公众服务为中心

  前些年的电子政务投资大多数集中在政府内部业务自我效率的改进上,而忽略了对公众的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政府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时,要以公众服务为中心,增加社会服务功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对社会、对企业的服务,接受社会的监督,观测与检验电子政务规划的效果,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四、信息化建设项目要少而精

  “少而精”是提高信息化项目成功率的关键。在国外,信息化水平越高,信息化建设项目就越少,就越精。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只是提高政府信息化整体水平投入的一部分,更大的投入是配套工作的完善。实现信息化关键在于各方面的配合,大量的配套工作才是真正取得效益的基础。我们知道,建设一个政府网站,其技术难题很容易解决,技术方面的投入远小于其他配套工作的投入。在政府网站上,要一站式实现政府各项业务,使之成为网上公众服务的窗口,则需要更多的投入。

  五、建立有效机制,开展合理业务

  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投资与技术,对运行机制及业务本身重视不够。其实,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可行性研究要比技术可行性研究更为重要。技术上的不合理容易在项目开始时发现和纠正,其造成的损失是有限的,而对于不合理的业务在开始时是不易被发现的,在进行过程中才发现业务不能持续下去,从而造成极大的浪费。信息化项目是建立长久的服务业务,因此在规划研究项目时,首先要做业务可行性研究,关注业务长久性和合理性。

  六、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要明确

  信息共享不是我们理想的追求,而是实现应用目标的手段。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不要追求过度的、盲目的信息共享,要努力达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平衡。在考虑信息共享时,我们要仔细计算共享所需要的成本与取得的效益,要把共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过度的、经济上不合理的共享要求和现象。在对待部门利益问题上,我们不要盲目地强调各部门信息共享,要用明确的外部效益来引导共享,减少阻力,降低成本,逐渐扩大信息共享的效果。

  七、更加合理地开放政府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开放是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政府信息开放内容很多,有些是公示性的内容,让公众了解;有些是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改善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吸引社会各界参政,促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合作;有些是向公众服务提供的信息,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接受社会监督,防止腐败。而在政府信息资源中,还有很多具有市场价值的内容,例如有关市场的统计,各种基础数据,进出口业务统计,地理信息资源等等,这些资料对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经营水平很有价值。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以公开的方式(包括拍卖)把政府信息资源合理公平地提供给多家企业,创造竞争服务的环境,使这些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八、加强宏观管理力度,营造公平竞争氛围

  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按市场规律行事,多为企业创造交流、学习、自我提高的机会和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通过加强信息交流,提高企业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用竞争机制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信息服务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我们习惯的信息服务模式如远程收费、数据库查询的市场大大收缩,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库外包产业发展的机会。我们需要认清形势的发展,按市场规律行事,不要拔苗助长,从市场实际出发,实现规划的目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