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部署,按照《关于“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沪委办发〔2022〕29号)要求,做好2024年“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相关工作,经研究,制定《2024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现予印发,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代章)

  2024年4月9日

  2024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和《关于“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沪委办发〔2022〕29号),为全力推进2024年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制定行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有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重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努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将上海建设成为“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

  二、实施行动

  (一)项目实施统筹行动

  行动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难题,全市城镇和乡村地区按照年度项目实施清单,加强项目建设实施力度,注重抓落实、见成效。

  任务1:集中力量推动项目实施。注重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科学确定项目建设时序和节奏。中心城各街镇全面推动基础保障和品质提升项目建设;主城区、五个新城重点推进基础保障设施建设,根据地区实际推进品质提升项目;其他地区及乡村优先落实基础保障项目建设。

  时间节点:至2024年底,全市推进建设3800个以上项目(项目包),实施完成3100个以上,推进40个单位附属空间开放,打造一批具有亮点特色的品牌项目。(责任部门: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国资委、市机管局、各区政府、各街镇)

  任务2: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落实国家部署要求,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形成上海整体实施方案。坚持改造和新建相结合,推进规模适度、经济适用、服务高效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功能配置,探索可持续建设运营模式。研究形成支持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和提质增效的举措,切实为基层赋能增效。

  时间节点:至2024年底,全市推进不少于100个社区开展示范试点,布局实施不少于30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先行试点项目。(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各区政府、各街镇)

  (二)特色空间塑造行动

  行动目标:以“十全十美”公共服务为导向,加快打造“1+N”标志空间,重点推动建设一批功能和形式符合地区需求特征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人民坊”和小体量服务空间“六艺亭”,加强特色塑造,凸显文化魅力。

  任务3:组织开展“人民坊”设计竞赛。重点突出地域特色,聚焦服务功能贴近群众需求,强调设计赋能、集成营造,各区选取1处“人民坊”示范项目开展方案征集,打造精品示范,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

  时间节点:2024年4月至6月,全市开展“人民坊”示范项目方案征集工作。(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任务4:完善“1+N”空间布局模式。在全市16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内,因地制宜建设“人民坊”和“六艺亭”,逐步完善“1+N”的社区服务空间布局。通过“人民坊”整合各类功能项目,强化功能复合融合,服务全龄人群,加快实现布局全覆盖。结合慢行网络见缝插针、灵活散点布局小体量、多功能的“六艺亭”,保障便民底线功能,提供遮风挡雨和应急庇护。

  时间节点:至2024年底,各区建成一批“人民坊”“六艺亭”项目,全市新建改建“人民坊”项目不少于110个,建成不少于80个;新建改建不少于50个“六艺亭”项目,建成不少于40个。(责任部门:各区政府、各街镇)

  (三)功能覆盖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编制社区规划,以一张“社区蓝图”统筹社区规划建设,把市民的“急难愁盼”转变为家门口“小微工程”,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任务5:推动制定社区规划。以街镇为单位牵头组织编制社区规划,全面了解社区发展需求,统筹协调各系统条线资源要素,研究社区在未来5年内的发展框架和功能安排,制定形成一张“社区蓝图”和3年项目储备计划。

  时间节点:至2024年三季度,主城区各区各街镇和五个新城中的成熟社区全面启动社区规划编制工作,新市镇、乡村地区推进1个以上社区规划试点。(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各区政府、各街镇)

  (四)专业创新示范行动

  行动目标:持续加强对基层的专业技术力量支撑,推动人才资源服务下沉,结合各区基层诉求和行动特色,全方位助力基层提升“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质量。

  任务6:持续搭建好“市-区-街镇-居村”四级“人民城市大课堂”交流平台。组建专家讲师团以“点单送学”方式提供培训指导,各区结合亮点项目和行动特色,以街镇为主体,谋划交流主题和研讨形式,持续吸引专家讲师、社区规划师、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深入居村、面向社会宣讲交流。

  时间节点:各区统筹街镇需求确定“人民城市大课堂”讲课主题,至2024年底,各区开展不少于6讲,全市共计开展不少于108讲。(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各区政府、各街镇)

  任务7:持续完善社区规划师制度。各区建立本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并组织完成社区规划师聘任。鼓励各区依托在地资源,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中全流程规划统筹和技术支撑作用,包括参与年度项目实施清单制定、社区规划编制、建设项目方案审查和引导公众参与等工作。

  时间节点:至2024年6月底,各区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落实经费保障,三季度组织完成社区规划师聘任。(责任部门:各区政府、各街镇)

  (五)美好社区先锋行动

  行动目标:结合全市“美好社区”先锋行动实施,系统总结、展示交流“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经验做法和行动成效,依托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网络平台深化宣传,生动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故事,展现美好社区的上海样本。

  任务8:举办“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展览。市、区协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集中展示各区、各街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人民坊”设计竞赛成果等,共享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促进提升行动质量。

  时间节点:2024年7月-9月,市、区协力举办“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展览,各区、各街镇负责提供优秀案例的项目模型、视频材料等。(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各区政府、各街镇)

  任务9:举办“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首提十周年活动。系统回顾十年工作历程,全面总结价值理念和经验做法,立体展现全市建设成效,为全国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提供上海经验借鉴。

  时间节点:至2024年8月底,市、区协力举办“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首提十周年活动,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系列出版物。(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各区政府、各街镇)

  任务10:组织2024年度“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评选。以居民满意度为最高衡量标准,总结、评选各区在推进生活圈行动中涌现出的有品质、有亮点、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项目,在全市营造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时间节点:至2024年11月底,市、区协力组织2024年度“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至2025年1月底形成优秀案例集。(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各街镇)

  (六)人民意见征询行动

  行动目标:建立常态化问需于民、求计于民的工作机制,充分听取人民群众需求和意见建议,为动态制定项目清单、不断完善社区规划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任务11:常态化开展问需求计和项目清单制定工作。对标社区规划发展目标,组织街镇、居村、专业力量,每年三季度末开展问需求计调研工作,精准排摸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需求和基层工作的棘手问题,整理形成需求清单。每年四季度充分衔接年度财政预算,统筹街镇范围内各领域、各部门惠民项目,制定形成下一年度项目实施清单,明确项目建设内容、实施路径、实施主体、资金来源、时间安排和设计团队。

  时间节点:2024年9月起,全市各街镇开展问需求计调研工作,至2024年11月底,全市各街镇制定完成2025年度项目实施清单和项目数据库(电子文件),报送至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责任部门:各区政府、各街镇)

  (七)社会协同联动行动

  行动目标: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坚持市级统筹、市区联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跨部门、多层面合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实施有效推进。

  任务12:搭建“上下结合、左右贯通”的多元治理机制。加强市级整体统筹,坚持多规合一,围绕“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保障发展改革、民政、体育、就业等各部门推动的社区项目实施落地;聚焦“1+N”社区服务空间,统筹各行业条线管理要求和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多种功能复合融合的规划技术标准。强化市区联动,以区为主推动实施,做好项目功能、空间、资金的统筹和实施全过程监督。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结合城市更新和附属空间开放等,补充社区空间,出资融入共建,协力提高社区空间品质和服务水平。

  时间节点:至2024年底,研究形成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标准。(责任部门: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政府、各街镇)

  (八)城市治理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聚焦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以“一图三会”制度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任务13:落实“一图三会”社区协商制度。按照全面提升治理水平的工作要求,各区要深入实践、建立健全一套适应地区特点、人群特质的“一图三会”社区治理机制。在社区规划编制、“人民坊”设计竞赛、重点惠民项目建设等工作中,通过事前“征询会”、事中“协调会”、事后“评议会”等方式,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打造成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的共治平台。

  时间节点:各区抓紧指导街镇、居村建立完善“一图三会”相关基层治理机制;定期总结本区创新做法和特色案例,作为独立篇章纳入每季度工作简报和年度工作总结,报送至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至2024年11月底,结合2024年度“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评选,各区报送相关特色案例。(责任部门:各区政府、各街镇)

  (九)综合实施保障行动

  行动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和高效率推进要求,完善项目资金和行动保障政策机制,为街镇推动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任务14:强化资金保障。各区政府和各街镇应加强资金保障,结合实际情况,聚焦重点,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民生项目,在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中,积极保障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惠民项目。充分保障“人民坊”设计竞赛、人民城市大课堂、社区规划师聘任等重点任务工作资金。(责任部门:各区政府、各街镇)

  任务15:强化统筹协调。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及各区每季度形成工作推进情况简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针对面上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市、区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工作举措。

  时间节点: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0号前,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及各区提交工作推进情况简报;原则上每季度,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责任部门: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各区政府)

  (十)数字赋能服务便利行动

  行动目标:数字赋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为公众提供多元数字化生活服务。

  任务16:打造“15分钟社区数字生活圈”。开展现状摸底,收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中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慢行网络等项目点位、规模、使用情况的数据信息,形成现状基础数据库。充分发挥社区既有数字化服务场景,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数字地图,为市民公众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使用查询和动态提醒作用。

  时间节点:至2024年9月底,各区完成现状排摸,形成现状点位落图和项目数据库(电子文件),报送至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至2024年底,每区选取一个街镇完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数字地图上线使用。(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市测绘院、各区政府、各街镇)

  三、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及市相关部门、各区政府要将行动任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统一部署、共同推进。市联席会议做好面上统筹协调,协调市区两级形成工作合力,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市级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好“牵头、协调、督促”职责。各区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根据各项行动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计划安排,明确区行动牵头部门任务分工,夯实行动牵头部门责任,确保行动方案落实落地。(责任部门: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政府)

  (二)加强监督评价。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市级“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跟踪评估机制,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应主动下沉各区,指导并督促各区政府按计划推进各项行动任务。各区政府应加强对街镇工作指导,开展全过程的监督评价,以更好督促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三)强化宣传影响。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以重大活动组织、优秀案例展览、典范项目宣传推广为载体,确保月月有看点、季季有亮点,营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建设全年亮点不断、热度不减的良好氛围。(责任部门:市规划资源局、各区政府)

  附件:1.2024年“15分钟社区生活圈”项目计划清单

  2.2024年“人民坊”国际方案征集点位

  名词解释:

  1.“1+N”空间布局模式。“1”是指功能整合、空间复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N”是指灵活散点布局的小体量、多功能服务设施或场所。以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通过慢行网络串联若干小型设施点。

  2.“十全十美”公共服务:“十全”强调保基本,必配党群服务、社区议事、就业关怀、医疗卫生、为老服务、保育托幼、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急救防灾、公共空间等服务;“十美”强调提品质和塑特色,选配自然生态、全民学习、儿童托管、全时健康、老年康养、生活服务、文化传播、双创场所、智慧场景、市政环保等服务。

  3.“人民坊”:指集中布局“十全十美”两种以上功能、具有一定规模、便捷服务周边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具体功能可结根据实际社区需求灵活组合设置,也可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增加智慧管理、数字化服务等功能,一般布局在区位适中、交通便捷、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结合公共交通枢纽、公共绿地、沿主要生活性道路布置。

  4.“六艺亭”:指为市民提供遮风避雨、休息驻留的小体量服务驿站。不设置固定功能,可结合社区需求灵活转换,并按需配备有休息座椅、无线网络、冷热饮水、自动售卖、物品寄存、应急医疗、公共厕所等基础设备。一般布局在公园绿地、小区入口、公共建筑前区、生活性街道等开放空间。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200㎡,若人群活动需求较大的,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加,但不宜超过400㎡。

  5.“一图三会”制度:“一图”是指老百姓看得懂、各方能满意、未来可落地的“社区规划图”和“设计方案图”。“三会”是指事前征询会、事中协调会和事后评议会。由街镇指导居委会、业委会组织“三会”,引导社区居民全过程深度参与社区规划、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事前,由业委会、社会组织或企事业单位提议,居委会、业委会通过“征询会”等方式广泛征集居民意愿,摸清居民需求;事中,通过“协调会”公示、投票等方式吸纳民意民智,实现众创众筹、群策群力,选出居民满意的规划设计方案;事后,通过“评议会”等方式,请居民对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劣及项目实施效果的好坏进行反馈评价。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