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2022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衢州市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2022年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具体要求,持续打造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重重落地,现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对标自贸区和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巩固成绩、补齐短板,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佳宜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向生产力转化,努力把衢州打造成为投资经商最便利、行政审批最高效、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环境最公平的营商环境最优城市,为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任务

  (一)推动政务服务更加智慧便捷。

  1.持续拓展“一件事”深度广度。从方便企业和群众“一件事一次办”的角度出发,全面推动省级清单中85项“一件事”落实运行,依托数字化政务服务大厅“无感监测”系统应用,发掘潜在“一件事”。围绕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管理架构等进行系统升级和流程再造,形成“一件事”的工作标准。持续探索推动群众企业高频“一件事”跨省通办。

  2.推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结合政务服务新大厅建设,按照“全科无差别”和“板块无差别”两种模式,持续深化“无差别受理”改革。实现“一网通办”事项协同管理监测,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到95%以上。充分引导自助办理,推进线上线下联动精准预约。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接入政务服务2.0收件平台,优化“好差评”系统,基本实现全事项可评,评价情况向社会公开。

  3.构建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立设施配备、大厅管理、事项办理、窗口服务、信息化建设、监督评价等全覆盖的数字化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指标体系。参与1个以上国标起草,力争参与1个以上省级、主导2个以上市级地方标准制定。落实咨询告知、业务受理等标准规范,建立线上办事指南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政务数据收集、分析、流转等标准化。加强政务服务职业化队伍建设,开展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员职业技能培训,首年实现持证上岗率30%以上。

  4.推广电子证照多场景应用。以电子营业执照为基础,实现市场主体名下的各类行政许可、备案等信息全面归集,新设市场主体电子营业执照下载率达到95%以上,20个以上高频事项电子许可证全面归集,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分中心项目落地,打造20个以上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加强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在法人、自然人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融资贷款等领域免费应用;大力推广电子证照在医院、学校、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社会化应用。

  (二)推动行政审批更加高效协同。

  5.实现企业开办改革再优化。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采用“自主申报+信用承诺+智能确认”登记模式,增设标准地址自动核验功能,实现企业注册登记“零干预”。升级企业开办服务,完善银行预约账户在线推送和社保、公积金代扣代缴服务功能,全流程网办率达到85%以上。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打造极简审批体系,告知承诺率达到25%以上,推动高频事项准入准营“一件事”全流程办理。

  6.推进办理建筑许可再提升。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图纸数字化管理改革,强化设计变更、竣工图编制环节应用,并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房屋维护等环节延伸。探索“拿地即开工”的审批服务机制,在企业取得土地后可一次性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将拿地到开工时间缩短至15天以内。扩大简易低风险小型项目适用范围,项目建筑面积由原先的5000平方米增加至10000平方米。探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潜在缺陷险。常态化排查整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体外循环”和“隐性审批”。推进“验登合一”改革,实现企业不动产验收即登记。

  7.持续优化获得水电气服务。深化提前介入制、承诺备案制、容缺受理制,对无外线工程项目全面实现2个环节、2个工作日、零成本、零材料。建立电力接入工程分担机制,与储备土地直接相关的电力接入工程项目费用纳入土地开发支出。打造电力报装智能审图工具和竣工验收智能导航,探索低压办电业务全过程自动化,实现办电业务处理效率平均提高40%以上。建立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和提前告知机制,实现外力破坏故障次数压降20%以上,2022年底城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98%以上,农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95%以上。

  8.拓展不动产“一网码上办”。优化不动产网上登记中心“浙里登”功能,进一步提高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水平,网办率保持在80%以上。创新不动产单元码应用,打造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签约即预告、预告即预抵、转移即抵押、变更即变抵、首登即抵押、首登即转移、转移即变抵、拍卖即过户的“十即”综合集成创新模式,登记材料减少50%,登记效率提高100%。推广不动产登记电子证书(证明)社会应用。开发不动产权籍在线服务平台。

  9.全面落实纳税便利化行动。扩大“非接触式”服务范围,持续拓展办税缴费网上办理事项清单,综合网上办税率保持在96%以上。推广“一键申报”模块应用,实现纳税人端纳税申报表由财务软件自动生成,切实便利企业申报;推行增值税、消费税及附加税费合并申报,上线企业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合并申报功能,推动纳税人平均年纳税次数压减至4次,纳税时间压缩至90小时以内。加快12366智能化改造,推进与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深度整合。压减退税办理时限,增值税留抵退税平均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审核办理正常出口退税平均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

  (三)推动投资环境更加开放便利。

  10.深化跨境贸易降费提速。继续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应用,推广“两步申报”“两段准入”、自报自缴、汇总征税、关税保证保险等便利化举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应用率达到100%。引导企业应用新一代电子化支付,简化通关流程,便利化政策享受企业不少于10家,企业相关业务培训不少于2次。持续深化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协同试点,新增试点企业1家。压缩属地查验作业时间,进口、出口报关单通关时长均低于杭州关区平均值,异常通关情况处置率达到100%。加快建设衢州多式联运枢纽港,提升多式联运便利化水平和物流降本增效能力。

  11.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衢州联动创新区、中国(衢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提升贸易便利度水平。建设中国(衢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在线通关、物流、支付、融资、信息核查等多种功能,实现“多站点融通、一站式服务”。积极争取海关特殊监管区,提升海外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中小微企业借船出海。

  12.持续创新获得信贷方式。深化“衢融通”平台建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深化“首贷户”拓展和“贷款码”应用,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外贸企业等四个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全市小微企业贷款、民营经济贷款增长15%以上,全市制造业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创新符合中小企业轻资产、重智力为特征的金融产品,推动碳账户碳金融多场景应用创新,对绿色类碳账户主体实施贷款授信优先审批、资金优先保障、贷款定价优惠的“三优”服务,全年实现新增碳账户碳金融贷款200亿元。

  13.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电子化率不低于99%。推行远程异地评标、不见面开标、在线异议和投诉,实现交易全程“零跑腿、零见面、零障碍、零费用”,运用“大数据+监管”机制,实现违法违规交易智能预警。全面推进政府采购数据应用试点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支持功能,实现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与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信息互联共享,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

  (四)推动执法监管更加公平有效。

  14.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深度融合,推动更多跨部门联合监管,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实现联合抽查计划智能合成。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任务占比达到25%,信用关联双随机任务占比达到90%。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专业领域监管相结合,构建跨部门、跨领域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统筹行业风险防控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强化业务协同,实行全链条监管。

  15.提升执法监管智慧化水平。打造智能化数据分析平台,对涉企数据中存在的一人多户、一址多照情形,实现异常信息自动预警、自动分析。用好执法协调指挥、联合执法、“企业管家”三个应用平台,推动执法监管协同。深化“一码四端”功能应用,梳理完善企业自治监管事项清单,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等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一体化治理体系。强化政务诚信监督和失信治理,在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领域探索政府部门履约监督管理系统,推进政府诚信体系建设。

  16.持续探索执法监管新模式。积极探索实时监控、在线监测、综合研判等非现场执法监管新模式,制定涉企执法监管事项、非现场监管事项、重点监管清单三张清单,实现监管全覆盖防缺位。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行包容审慎执法监管。按照行政处罚宽严相济、过罚相当原则,推进各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工作,对当事人违法行为依法免予行政处罚的,采取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教育、引导、督促其自觉守法。

  (五)推动法治环境更加公正有序。

  17.规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清理对企业跨区域经营、迁移设置的不合理条件,全面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要求企业在特定区域注册的规定。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率达到98%以上,对审查发现的问题100%整改到位,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确立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反垄断监管,做好反垄断案件调查和电信、石油、天然气、供水供电等行业的反垄断执法。

  18.深化执行合同一件事改革。探索建立专门的买卖合同纠纷诉前调解团队,畅通诉前调解与速裁程序的衔接,成立买卖合同纠纷行业“共享法庭”。深化综合治理执行难协作系统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功能上线运行。成立执前督促协调化解中心,探索对仲裁裁决、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公证债权文书、行政非诉执行等案件进行执前督促履行,从源头上减少强制执行案件。

  19.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推动建立保护中小投资者专业法律服务团队,围绕公司治理结构、法律风险防范化解等开展“一对一”法治体检服务。建立中小投资者案件审理绿色通道,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中小投资者保护案例发布机制,提升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防范意识。保障中小股东对重大事项的知情、参与决策和监督等权力,引导督促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行好相关职责。

  20.加大破产重整支持力度。推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健全企业破产重整信用修复机制,探索建立重整成功企业信用快速恢复机制。培育做大破产服务市场,优化破产管理人选定机制,允许债权人等推荐选任破产管理人。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办理破产平均时间排名位于全省前5。稳慎推进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制度。迭代升级注销“一网服务”功能,优化简易注销、普通注销流程,完善证照并销、破销联办、税务预检等机制,简易注销占比50%以上。推行歇业备案制,降低市场主体存续成本。

  (六)推动城市发展更具创新活力。

  21.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构建科技型企业培育协同工作机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2022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亩均效益”,亩均税收超过20万元/亩。扎实开展“凤凰行动”,全力支持企业上市,企业上市数量实现“保三争四拼五”目标。

  22.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体系。深入推进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做深做实延链强链补链文章,建设国际氟硅钴锂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进口纸浆交易中心、浙江(中韩)产业合作园、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舟山石化产业衢州分园。迭代优化“数字营商”平台,全面落地投资导航、招商雷达、招商服务等应用,探索建立完善产业链数字招商和服务推进机制,全程服务招大引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集群发展。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确保350亿元、力争400亿元。

  23.营造更优人才就业生态。创新优化人才服务模式,实现安家补助、购房补贴线上申报、审核、发放一条龙。推进“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力争入驻人力资源机构达到3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机构不少于3家。迭代升级“灵活就业”场景应用,充分调动社会闲散劳动力,积极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建立企业就业环境评价常态化工作机制。

  2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积极培育省级产业知识产权联盟1—2家。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平台建设,年服务企业数突破400家,初步形成市县联通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依托“浙江知识产权在线”运营,融合发展县(市、区)知识产权业务特色模块。加强对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指导,开展服务企业分级分类信用监管,完善重点商标的监控及托管服务,健全商标恶意注册和非正常专利申请的快速处置联动机制,确保非正常专利申请撤回率达到90%以上。

  25.优化惠企扶企助企机制。加快构建智能化、一站化、链条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生态,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助商氛围。全面梳理惠企政策,公开类政策实现100%线上集成、网上兑现,70%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65亿。建立政企沟通圆桌例会制度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决策咨询机制。全面推行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企业社区化网格化服务,开展创建标杆社区专项行动,标杆社区创建率达到30%,持续擦亮服务企业特色品牌。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责任落实与协同配合。坚持市领导分工牵头,各县(市、区)和智造新城、智慧新城(以下简称各区块)、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鼓励各区块、部门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亮点工作,因地制宜探索优化营商环境新经验、新做法,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全市复制推广。

  (二)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清障”行动。开展以问题线索“清仓”、明察暗访“清障”、提质增效“清梗”、执纪问责“清污”、容错纠错“清风”为主要内容的“五清”行动。深入查摆顽瘴痼疾,推进政策兑现、执法监管、审批职能、服务企业等领域问题解决和机制优化,全面巩固营商环境建设成果。

  (三)加强营商环境宣传推介。开展营商环境主题宣传周活动,提高营商环境改革政策的市场主体覆盖面和可及性。把营商环境宣传与市场评价收集结合起来,形成政策推广与政策完善的良性互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案例评选及典型宣传,加强正向激励和标杆引领,在全市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