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构建国家大数据中心,实现大平台数据共享。其基本思路是,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整合和共享共用,加大平台整合创新力度,一体化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国家政务数据中心、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工程和国家公共数据开放网站的融合建设,打造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大平台,形成存储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的核心枢纽,系统性打破信息孤岛,有力促进政务信息整合,为构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奠定基础。

  其次,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治理能力。其基本思路是,构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80%以上的政务数据资源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即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治理能力、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和有效性。

  再次,构建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治理平台,形成大系统共治新格局。其基本思路是,未来要从国家层面对政务信息化的大系统建设进行整体谋划,要以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治理大系统为主要形态,重点围绕执政能力、民主法治、综合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六大系统工程展开,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以此来支撑跨部门、跨地区综合调控、多方协同治理、一体化服务以及全方位公共安全保障。

  最后,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战略,打造大服务惠民新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公共服务模式,依托综合服务政务平台有效汇聚各行业领域政务服务资源,以此为基础推进“五照合一”“证照分离”,并在全国推广以“一号、一窗、一网”为核心的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老百姓在政府办事难的问题,提高政府的民生服务能力。如果上述四大目标都能够实现或者部分实现,必将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三、需要解决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用政务信息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当前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来看,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至关重要。

  一是更新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思维,对运用政务信息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一个关键因素。应该看到,人类已经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离开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务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离开治理手段的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很难顺应时代潮流,甚至会落伍、不断碰壁。因此,树立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导向,主动顺应而不是被动适应信息化的趋势和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确立互联网思维,对我们掌握政务信息化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勇于改革。敢于对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为政务信息化创造体制条件。从中外政务信息化的经验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务活动中有效运用,不是对传统政务活动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不断地进行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创新,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派上大用场。比如说,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服务模式创新中,对我们的传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都提出了诸多挑战。这几年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探索中,大刀阔斧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有的地方还探索行政审批局的新的组织架构,把过去几十个审批章变为一个章,提出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使用创造体制条件。

  三是提供保障。要为政务信息化提供安全、法律、标准、政策等环境保障。在政务信息化实践中,安全保障、法律、标准规范以及政策等因素,都会对信息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关切,也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中回避不了的关键问题。这中间既有人的安全意识问题,也有制度不健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再比如,法律滞后,就会给政务信息化的应用设置很多障碍;标准规范滞后,就可能对未来的系统整合带来极大困难,甚至助长各自为政;政策滞后,也同样为不断创新的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设置障碍。特别在“十三五”期间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中,更多的是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平台,如国家电子政务网、国家政务数据中心、国家数据共享交换枢纽以及国家公共数据开放网站等,都是带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政务信息化关键基础设施,对网络安全保障、标准规范、法律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在上述有关环境保障方面没有超前举措,在实施中就必然会困难重重,遇到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对政务信息化的推进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小视。

  (作者简介: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