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不光有信息量,也能有信息技术含量。在去年3月16日记者会上表态“政务公开要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后,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上,就首现二维码。代表们扫下码,可以看到动画、制图详解2016年政府工作的32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政府工作报告印上了二维码,形式够新颖,其意义则更在形式外。单从政务公开层面讲,这就是给信息公开做“增量”,让政府工作报告“活”了起来:书面报告终归是静态的,“纸上得来终觉繁”——非但其篇幅有限,报告中会涉及大量专业表达和数据资料,如预算收支、三公支出情况等,也会受限于纸面化呈现,显得生涩难懂。
 
  而印上了二维码后,除了正式文本外,还有图文结合的H5内容“增补”,这令报告内容更鲜活也更易懂。何况,现在是读图(视频)时代,视频比文字可能呈现效率更高,有研究称,人脑处理视觉内容的速度比文字快6万倍。2016年政府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用视频比只用文字呈现更能抓人眼球,像预期目标和完成目标用图表一呈现,感知自然会清晰,这也有助于激发代表委员和公众的监督兴致。
 
  在政府工作报告“垂范”的情况下,希望更多部门、地方的信息公开,也能采用这类技术和形式,对公开“加码”:二维码就是个网址代码,跟以往的“超链接”、多媒体等技术一样,要实现的就是降低信息获取的空间壁垒。这大可用来拓展要公开的信息广度和厚度。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成聚合信息最强的接收终端,让信息公开嫁接二维码等技术,就能对接公众的阅读习惯,也方便监督。
 
  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此举也是将“互联网+政务”嵌入行政运作的范本。这次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上,今年的“部长通道”上也有二维码。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参政议政场合,用二维码让政府工作报告更通俗、让对部长提问更容易,既显现了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诚意,也是本届政府常提的“互联网+”战略和政府现代化转型的实践样本。
 
  这对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应用,也是挺好的示范:若政府力推“互联网+”后,却不带头践行“互联网+”,那恐怕也就难以起到带动效果。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印二维码,不啻为倡导“互联网+”在细节践行上的体现。而现代政府,也需要在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搭上“互联网+”的技术快车,用现代意识来“包装”自己。
 
  互联网学者弗洛里迪说:世界就是一个信息圈,每个人都是个App,都是信息中心,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自我信息管理。对政府而言,其信息圈内容会更庞杂,其政务信息公开本质也是信息处理。在此情境下,载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也能让这个公共“App”的信息管理更具开放性,也更顺应公众期许。

  作者:佘宗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