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正式将“互联网+”行动纳入了国家战略。作为政府部门,“互联网+”与政务的结合无疑是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政务”需要管理思维创新,避免用传统管理模式套用新兴产业的发展。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目前,“互联网+”在工业、通讯、金融等领域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阿里巴巴、微信、支付宝等一批“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兴产业已经悄然地改变了中国公众的生活。但是政府的管理手段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却常发生碰撞和争议。在笔者看来,政府部门的管理手段不能游离于“互联网+”大潮之外,更要避免沿用传统管理思维,直接套用在新兴产业的管理中,而是要积极思考政府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紧贴行业特点。政府对新事物新产业的监管,宜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分析,特别要了解行业及群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出台适当的管理方法,在实施有效管理的同时,减少对产业行业的负面影响,充分释放企业活力和市场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扶持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互联网+政务”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降低应用成本,避免重复项目增加产业负担。目前有的创新项目虽然有好的应用价值,但前期开发成本高昂,后期推广的设备也价格不菲,如遇到升级换代,其成本也很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注意可持续发展应是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点。腾讯公司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开发的“上海发布”公众号,是一个面对公众的查询平台,其以微信软件作为接入口,功能几乎涵盖了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能预约、办理生活事务,甚至能查询到某一公交站点具体公交线路的进站时间,而其应用的终端不过是一台安装微信软件的普通智能手机,真正可谓门槛低、功能强。政府部门在政务平台开发时应有长远意识和大局意识,在整合功能类似项目的基础上,将宝贵的开发资源用在统一平台建设和后期的升级改造上,不断贴合新兴产业、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如果只是大投资的低门槛重复建设,不仅浪费宝贵的开发资源,更容易错失领先发展的宝贵机遇。
 
  “互联网+政务”需要注重信息共享,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根据国内专家观点,中国在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融合阶段、协同阶段、智能化阶段。起步阶段包括政府上网和办公自动化,融合阶段是电子政务和政府各个部门业务融合,协同阶段主要是针对在跨部门协同过程是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办公,也是当前中国政务信息化的主要阶段,智能化阶段则是未来发展方向,即实现“互联网+政务”。在当前协同阶段,政务信息化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资源共享难,其核心原因在于机制障碍和部门利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要派上用场,前提条件是政府要开放数据,各部门直接可以共享数据,只有消除这些机制体制障碍,这些新技术才能派上用场。作为检验检疫部门改革的前沿,上海检验检疫局在“互联网+政务”发展中尝试了多种手段,并取得积极成效。例如基于RFID物联网技术的“即查即放”项目是上海局近年大力研究的课题项目,初步尝试了新技术在传统检验检疫模式中的应用,在上海口岸初步实施得到了良好的工作成绩和社会反响,获得“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大优秀应用”称号。
 
  政府管理正面临一场革命性变革,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电子政务将被用于解决政府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问题。政府部门应顺势而为,贴合“互联网+”时代潮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改变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在这场历史性的改革挑战中更有作为。
 
  作者:朱津海,上海金山检验检疫局
  原标题:朱津海:对“互联网+政务”模式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