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现在离全国两会召开还有一个月,两会的前期筹备已经在紧锣密鼓筹备。从昨天(23日)起,中国政府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站,发起“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公开征集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是每年两会的重要内容,它既全面总结去年工作,又要为今年工作指明方向,因此,无论对国家来说还是对公众来说,都有非凡意义。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老百姓对生活的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现在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又该出台什么政策措施?这些都应该问问老百姓怎么想,听听老百姓怎么说。如果层层上报,往往容易走形式,问得不着边际,听得蜻蜓点水。而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让大家直抒胸臆、有话就说,可以直接触及民意,问出真货、问出真心。通过海量的大数据,梳理统计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给政府的决策以重要参考,最终转化成决策力。
 
  “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举办期间,各网站将在专题页面上按主题分类选登网民建言,设立热门建言排行榜、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等版块,还会开通微博、微信交流区等与网民进行互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这种与网民进行互动是问计于民的好方式。
 
  辛鸣:这表明政府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问计于民,要做好政府工作报告确实要倾听社会的呼声,人民群众最希望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群众的感受可能比一些政府部门搞研究的同志更真切。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可以广泛吸纳社会群众对做好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般来说,网络上各种建议数量众多,众说纷纭,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建议,也常常见仁见智、意见相左,甚至针锋相对。如何把纷繁复杂的信息凝聚成政府的决策力呢?辛鸣认为,网络上的建议虽然有多样性,但必然会产生焦点,预计民生问题会成为焦点。
 
  辛鸣: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的纷杂,这本身就是公开征求意见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果获得的声音“一边倒”,征求意见和建议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由于社会群体是多样的,大家的诉求、愿望、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基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肯定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才能从中间认真地研究、选择、比较,做出更加反映社会多数群众所期望的重大问题应对和解答,这样会让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有针对性。当然,意见混杂并不意味没有侧重点,群众的关注点更多地应该在民生建设和民生保障等问题上。
 
  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以这样的公方式广泛汇聚民智,应该成为常态吗?它将如何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知名财经评论员刘艳进一步解读。
 
  经济之声:以公开方式广泛倾听民声,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将对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刘艳:所谓“高手在民间”,把民间的智慧体现在政府报告当中,无疑有益于提升公共治理的公信力,因为这种“信”往往来自老百姓亲身参与,所以公信力的提升是这一次的报告公开征集网络意见最直接的意义。
 
  此外,在内容方面,毫无疑问,报告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将得以提升。利用网络的大数据可以聚焦问题,今后要开启一个常态化乃至制度化的对于大数据以及网络新媒体数据的采集,把一年365天当中每一天老百姓的亲身感受,汇集到政府决策报告当中,使决策更加科学。
 
  经济之声:您预计今年的两会政府报告在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之后,和往年会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刘艳:首先它是一个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渠道,非常符合现在的传播趋势。同时,这些新媒体在为政府提供有效信心时,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而且也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非常接地气和低成本的参与渠道,让报告数据更加详实,方向更加符合老百姓真实的所需所想。政府和老百姓之间从上至下沟通的模式已经被打破了,形成一种平行的网络化的模式。
 
  经济之声:这种问计于民、集纳民智的网络征集今后会不会经常化、制度化,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之一?
 
  刘艳:制度化和常态化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未来不仅要注重商业化的门户网站的数据采集,而且要建设好政府官网的信息采集,这样多源头、多手段、多渠道的采集方式将让报告更加全面。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做到,就是最后要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来和大家分享如何把老百姓网络渠道的数据采集到我们的报告里来,让老百姓了解这个过程,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