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改革不断深化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如何解决好发生在群众身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使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对信访工作的全新考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和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的一项生动实践,2007年,全国首个“阳光信访”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在淮安市诞生。8年来,淮安通过“阳光信访”处理信访事项44000余件,95%以上得到了及时妥善解决,长期困扰信访工作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500多批考察团竞相来访,14个省33个地市近60个地、市、州、盟“复制”借鉴。

  全国首创

  “网上信访”在这里找到路径

  “阳光信访”的故事得从淮安市盱眙县王店乡村民李寿福说起。

  李寿福因医疗事故到市里上访一次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和近百元的花费,这对腿脚不便、经济困难的他来说非常麻烦。很多边远农村群众在上访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为了减少群众往返奔波,淮安市依托因特网、政府电子政务网、公共电话网和无线通讯网,创建了一个简易系统,2007年1月正式对外公布,老百姓在家里只要上上网、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就能反映问题和查询处理情况—这便是“阳光信访”系统的雏形。

  令人没想到的是,硬件投入不到10万元的电子平台,几经升级,最终成为集“投诉、查询、服务、监督、分析、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并且逐步延伸到信访工作的各个领域,不仅为基层信访群众提供投诉、查询、视频等信访服务,而且还把农业咨询、气象服务、林牧技术、村务公开等功能整合在一起,成为基层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就这样,这一被淮安老百姓称之为“阳光信访”的工作模式,让淮安在全国率先找到了“网上信访”的成功路径。对此,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曾5次肯定“阳光信访”的经验做法。

  连线书记

  “网络新政”在这里渐趋时尚

  淮安“阳光信访”之所以能够引起全国的关注,成为社会治理的“样板之作”,主要在于它确确实实顺应了形势变化,回应了群众期盼。

  淮安市区居民尹文宝夫妻双双下岗,上访要求财政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并帮助安排就业。信访部门受理后当场给了他一个“阳光信访查询号”。随后,尹文宝共打电话查询了3次,第一次得知劳动部门正在调查了解,第二次得知不符合代缴政策,但正在帮助他协调就业岗位,第三次得知信访部门推荐其到城管局协管员岗位就业。

  群众的事情能够得到如此重视,离不开“阳光信访”建立的层层受理机制。淮安市党政领导的名字都在“阳光信访”系统的目录中,领导把“阳光信访”系统当作办公软件。各位常委、副市长连同他们的秘书,都成了办信员。

  “我们企业改制后,因户籍归属地变更问题,一直没能领取到生活补助金,而且都快半年了还没办好。”2013年4月,在淮安市党政领导视频接访室,通过网络连线,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和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张码办事处的一位信访群众恳切交谈:“你的事,市委市政府会派员抓紧调查,督促落实。我们工作中有不到的地方,也请你谅解。”

  一头是书记,一头是信访群众,“面对面”,让线上的淮安网友们不无感慨:“把话筒放在老百姓前面,书记听到了他最想听到的声音。”

  直通民意

  “就地解决”在这里成为主张

  “阳光信访系统不仅"便民",还能"治官"。”淮安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邱金义认为,在群众合理诉求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官员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有了“阳光信访”系统,通过风险预警设置,就可以督促各部门及时解决问题。一方面,坚持把评判权交给群众,督促承办部门进行“回头看”;另一方面,选择与信访工作相关联的145项指标建立评估模型、实行指数管理,定时或定期对地区和部门工作情况进行“体检”,查找问题、改进工作。

  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居民蒋文荣通过网上信访反映其出生于1944年4月1日,身份证为1954年4月1日,要求更改年龄以便享受新农保政策。问题反映后,接到信访的公安部门第一时间进行了调查走访,并最终查清和确定了真实出生日期。信访事项办结后,蒋文荣对公安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办理结果“非常满意”。

  “阳光信访”系统每一个信访事项前都有形象地标识,通过设置“红、黄、绿”灯对信访事项进行分类识别、实时监测、滚动跟踪。淮安市清浦区王恒清反映拆迁问题逾期未办,在“阳光信访”系统中亮起了红灯,信访部门及时督办,问题很快就得到妥善处理。

  自从对信访事项进行分类识别、实时监测、滚动跟踪以来,“阳光信访”共帮助全市排查就地化解矛盾纠纷13000余件,推动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发现得早、化解得了、处理得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