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机制不健全

  随着电子政务概念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各级党政机关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种IT应用热点不断涌现,从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信息公开、政府上网到决策支持、知识管理、管理智能等等数不胜数,五花八门的名词和高深莫测的技术术语把领导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虽然大家都已经认识到IT的应用价值,希望通过IT应用能达到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塑造新的公众形象等目的,也知道要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但对于信息化具体该怎么搞,却始终只有“瞎子摸象”的感觉。领导们也知道要有长远规划,于是很自然地就按照传统模式要求那些准CIO们制定一些所谓3年规划、5年规划的工作计划,但由于在党政机关内部至今仍然没有一套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体系与相应的决策流程,结果这些在缺乏科学体系支持和变幻莫测的技术、市场前景下制定出来的规划在执行中还会随时被各级领导以“拍脑袋”的决策方式随意修改,对此准CIO们根本无法进行有效地控制。如此一来,信息化建设自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于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化黑洞”、“信息孤岛”、“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便纷纷涌现,IT 应用无法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准CIO们也就背上了“工作不力”的黑锅。而另一方面,由于对于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应用、投入和产出效能等方面都没有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科学量化审核标准,对于那些准备实施或者已经开始应用的系统,准CIO们也无法以具体数值确切说清其到底在哪些方面发挥多大的功效,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成效长期只能处于定性模糊说明的层面。如此导致了虽然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断增长,但信息化的成效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局面,使高层领导怀疑信息化的真实效果,并很容易由此形成信息化工作只花钱难见效的印象。准CIO们看着领导的黑脸,日子当然也不会好过。

  素质有待根本性提升

  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CIO,除了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拥有丰富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对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领悟和应用能力、本单位战略发展长远目标的设计分析规划能力、现代化的项目管理能力、沟通协调与领导大局的能力以及全面均衡的个人品质,而且还必须懂得本单位所有的业务处理及其管理流程的知识,所以一名真正意义上的CIO必须是一个兼有管理与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党政机关大部分准CIO的综合素质距离严格意义上的CIO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由于他们大多是由信息技术人员出身,职业定位都是纯粹的技术专业,所以缺乏现代化公共管理的知识背景与实践,对机关主体业务理解不深,在知识结构、信息素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欠缺。他们要完成从准CIO到真正意义上的CIO的转变还要经过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所以在目前他们最急需的就是制度化的能力培训支持,但这正是目前党政机关所实行的重学历证书培训、轻能力素质培训的培训管理机制所难以提供和保障的。

  面对着爆炸式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不断更新的政府管理改革,由于缺乏持续性、有计划和成体系的能力素质培训支持,党政机关的准CIO普遍存在技术生命透支和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对于准CIO们来说,要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从技术骨干到技术部门领导到真正的CIO转变,就要求其自身必须要具有极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并且要付出比其他业务部门人员更多的努力(技术、业务、管理都要学)和代价(学习的时间、金钱成本以及付出的其他机会成本等),由此可见从准CIO到真正意义的CIO转变的难度之大,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党政机关内真正意义上的CIO如此之少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着信息化的美好前景和自身的进化苦旅,党政机关的准CIO们就象在炼狱里穿越一条铺着金子的独木桥,走过去,就是天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