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营商环境依然是大力着墨的高频词。2018年以来,东莞着力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作为广东省4个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东莞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把东莞市打造成为审批流程最优、开办企业最快、收费项目最少、经营成本最低、服务效率最高、企业群众办事最方便的营商环境高地。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与水平,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3月11日,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李志军就行政服务效能提升,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等热点问题接受了南方+的专访。他表示,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将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努力营造便捷舒心的企业营商和人民办事环境,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东莞政务服务提升执行力,1112个事项“最多跑一次”,828件行政许可网上可办

  群众办事更方便

  1112个事项“最多跑一次”,828件行政许可网上可办

  记者:2018年,东莞被列为我省4个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去年以来,东莞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方面做出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志军:我们可以用“少了”、“薄了”、“短了”、“近了”四个词来总结东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成效:

  一是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少了。东莞推动了企业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梳理公布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清单共1462项,共有1112个事项达到要求,实现比例达76%。深化网上办事服务,建成广东政务服务网东莞分厅,共进驻59个部门,可在线办理事项共1306项,其中进驻行政许可事项915项,实现网上在线办理828项,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49%。深入对接“粤省事”微信办事小程序,已上线168个事项,推动实现“指尖办事”服务。

  二是群众办事提交材料薄了。东莞着力简化证明材料,筛选出群众和企业重复提交最多的487个证明材料,简化至200个,进一步清理优化前置条件、材料、环节,简化优化业务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推动落实信息共享、网络核验、主动调查、告知承诺等措施,先后取消证明事项261项。

  三是群众办事所花时间短了。东莞聚焦群众息息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大幅压减办事时限。企业开办时间得到进一步压缩,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压缩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便利度有效提升,推动实现一手房登记在3个工作日办结、按揭转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一般存量商品房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实施建设工程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建设工程审批流程,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办理事项和审批时间减少50%以上。

  东莞政务服务提升执行力,1112个事项“最多跑一次”,828件行政许可网上可办

  四是群众办事离家距离近了。我们启动市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建设,建成启用34个镇街(园区)综合服务中心、586个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现镇村两级实体办事大厅全覆盖。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综合窗口受理,探索“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办事模式,实现“进一扇门、到一个窗、办所有事”。优化简政放权机制,强化镇街政务服务事项承接能力,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办理量大、社会需求较多的事项,加大放权力度,实现“就近办事”。

  提升政务服务软硬件

  建设“智慧型政务服务大厅”,以“公众为中心”优化审批流程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其中包括推行网上审批和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确需到现场办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等要求。今年又是东莞市委提出的“执行力建设年”。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部署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执行力建设的具体的思路和举措。

  李志军:为了让企业和市民办事更便捷舒心,我们将建设高标准建设政务服务平台,由市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镇、村办事大厅和网上办事平台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加快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以高标准、创一流为要求,按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窗口服务集成化、审批流程规范化、办事过程阳光化、信息数据共享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等要求规范建设,力争把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智慧型政务服务大厅”。大厅预计今年6月底对外开放,计划设置255个窗口,除公安、税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事项外,其余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全综合窗口,深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业务运作模式。

  二是完善镇、村办事大厅建设。加强镇级综合服务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市镇两级所有办事窗口和政务服务事项进驻中心,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全面建设综合服务窗口,建立受审分离机制,推动综合受理,服务集成。2019年,实现80%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综合窗口受理,80%政务服务事项跨镇通办。深入开展简政放权,推进直接面向人民群众、量大面广、由镇街服务管理更方便有效的各类事项依法下放至各镇街,并进驻综合服务中心,将市、镇“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项目延伸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通政务服务“毛细血管”。

  东莞政务服务提升执行力,1112个事项“最多跑一次”,828件行政许可网上可办

  三是优化网上办事平台建设。加快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功能,进一步扩大电子档案、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电子数据使用范围,实现网上政务事项全覆盖,努力提高网上全程流程办理率、上网办理率和网上办结率,着力构建“一门集中、一网受理、一窗通办”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全市的跨镇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2019年,实现80%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

  今年,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我们将贯彻实施《东莞“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方案》,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促进各类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打破数据孤岛。加快推广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拓展移动政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小程序、手机APP、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等多种渠道,上线200项以上公安、人社、医保等民生领域的政务服务事项,全方位实现“移动办理”、“指尖办事”。建设完善“莞家政务”政务服务APP,打造集市民办事预约取号、办事指南查询、生活服务、咨询投诉于一体的政民互动平台。

  东莞政务服务提升执行力,1112个事项“最多跑一次”,828件行政许可网上可办

  记者:有了高标准的政务服务平台的硬件,在软件方面将如何提升?

  李志军:我们将高效率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高质量完成服务流程优化。

  将依托市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及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加快研究制定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研究,充分借鉴先进地市的优秀经验,明确市镇村事权划分,理顺职能权限。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编制统一办事指南,推动同一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在省、市、镇三级统一。建立全市上下联动的政务服务事项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各区域、各层级、各渠道发布的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同源、更新同步,逐步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办理流程和评价标准统一。

  将改变审批流程设计重构理念,由原来的“以部门为中心”变为“以行政相对人为中心”,实施以“公众为中心”的审批流程优化,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精简证明材料,压缩审批时间。结合建设工程试点改革,大力推进并联审批、协同审批,按照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政务服务办事主题,由各牵头部门探索提出相应的办理条件、申请要件及办事流程等,各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形成一个个公开透明、清晰易懂的办事“小围合”,实现对各主题事项实行“一表申请、统一受理、并联审批、统一出证”全链条“索引式”办事服务模式。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东莞接下来如何贯彻落实?

  李志军:我们开展政务服务改革,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方便人民群众办事,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有效路径。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开展政务服务评价工作,并且将人民群众对服务的直接感受纳入评价体系。

  东莞政务服务提升执行力,1112个事项“最多跑一次”,828件行政许可网上可办

  一是建立政务服务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完善的窗口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可行的考评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指标,实施按月份、季度、年度考评的工作机制。实行多种评价方式并行,侧重民主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充分发挥社会评议的作用,重视窗口服务质量评测。建立市、镇两级考评大数据分析机制,横向与纵向综合分析,并定期公布考评结果,倒逼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加强工作协同,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是强化“互联网+监管”建设。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系统,使登记、受理、审核、审批、办结等业务全过程网上流转、审批全过程留痕,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构建无缝隙的监管网络。创新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监管方式,推进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大数据应用,推动审批监管全覆盖、过程监管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可分析、可预警,提升我市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能力。

  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企业办理事项和审批时限均实现压缩50%以上,试点专区将正式运行

  东莞政务服务提升执行力,1112个事项“最多跑一次”,828件行政许可网上可办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推开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使全流程审批时间大幅缩短”。去年,东莞成为全省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专项改革试点,请问试点成效如何?今年又有什么新的部署举措?

  李志军:2018年,东莞被列为全省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专项改革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提出打造珠三角最快、最好的建设工程审批管理服务,目前已完成审批事项梳理,启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组织部门集中办公,建成松山湖市级试点专区并对外运行等工作,实现了建设工程项目办理事项和审批时限均压缩50%以上的工作目标。

  目前,东莞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已由改革前的162项,优化调整为60项,减少了63%。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松山湖市级试点专区,启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一个窗口收件、一份办事指南、一张审批表格,一套审批材料”完成申报事项审批。试点专区试运行以来,共为84家企业办理审批服务成功办理了885项业务,建设工程项目办理事项和审批时限均实现压缩50%以上。比如“固定资产节能审查”事项由改革前的审批需近2个月优化为当天办结,“施工许可阶段”实施并联审批,只需6个工作日即可发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事项由改革前的19项申办材料调整为2项申办材料,窗口平均收件时间为10分钟,企业投资审批效率大幅提升。从3月15日起,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松山湖市级试点专区将由试运行阶段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进一步整合各业务部门建设工程所有相关事项及窗口业务,并全部过渡至试点专区大厅,打造全市政务服务的亮点。

  此外,东莞还组建了试点专区代办服务核心团队,实施东莞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为符合代办范围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提供协助、全程跟踪帮办审批事项的服务。出台了《东莞市重大产业项目预审批办法》,为企业重大产业项目预审批提供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前期审批手续及申办材料准备工作,减少了材料不规范、编制质量不高、反复修改等问题。

  东莞政务服务提升执行力,1112个事项“最多跑一次”,828件行政许可网上可办

  2019年,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我们还将有以下举措:

  一是加强改革统筹,结合城市更新要求,完善供地机制,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对接各项专项规划,在同一空间基准上,统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环保、林业、水利、海洋等部门规划,营造理想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一张蓝图”。

  二是加快推动项目生成,依托市“三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建立多部门协同的项目生成机制,统筹项目投资、选址、用地指标等建设条件,确保投资项目在前期策划阶段就具备并联集成审批的条件,避免审批环节相互“打架”。

  三是加强代办服务水平,全面总结代办经验,形成代办规范流程及业务知识体系,扩展代办人员队伍,探索通过宣讲、授课等方式全面提升代办队伍综合服务水平。

  四是深入学习和借鉴国内建设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例如厦门的项目生成机制、广州的土地资源和技术控制指标清单制、深圳的前置事项后置机制、杭州市和南京市开设代办服务等,充分研究与我市改革成果相结合,并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附:国脉,是领先的大数据治理和数字政府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平台+数据+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数据基因和水巢DIPS两大系列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信息中心、大数据局、行政服务中心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在全国七大区域设立20余家分支机构、5大技术研发基地,服务客户2000余家,执行项目5000余个,连续多年开展中国政府网站、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营商环境等公益评估评选活动。被业界誉为中国信息化民间智库知名品牌、电子政务优选咨询机构,国内首倡智慧政府理念,首创智慧城市、数据治理、互联网+政务评价体系,首推数据资产普查、全口径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元标准化、数源确认与供需对接、最多跑一次事项梳理、营商通等产品,信息资源编目、公共数据普查等业务全国占有率和影响力名居榜首。

  福利大放送:《数字政府周刊》、《数字政府白皮书2.0》、《第八届(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第四届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优秀实践案例评选研究报告》、《首届(2018)中国营商环境评估报告》可通过电子政务智库公众号及微店在线购买,欢迎订购。

blob.png

微信扫一扫即可购买!

责任编辑:ya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