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年,这年年初,上海以一场真抓实干、不怕自我揭短、规模空前的大调研,拉开了全年的序幕。

  自此,调查研究之风吹进“企业的厂子、农民的院子、居民的房子”,大到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中心建设、营商环境、人才引进、城市环境整治,小到医院厕所“难下脚”、小区停车难、单身青年婚恋难、路口绿灯时间太短……上海各级职能部门、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入一线,广泛调研,聚焦治理“难点”、民生“痛点”、政策“堵点”,以大调研推动大落实,诸多坐在办公室内“想不到”的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并且部分已得到有效解决。

  在这场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大调研中,呈现出的是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勇气和行动,意义之重大,或许将其放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才能领会和把握。

  破解改革难点

  通过大调研,改革难点有了突破性进展,上海改善营商环境政策“重拳”频频。

  在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达到77户/千人,居全国省级行政区划第一,甚至超越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世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上海开办企业包括7个环节,需耗时22天。开办企业“环节能不能再简化一些”、“时间能不能再缩短一些”、“服务能不能再改进一些”,这成了企业负责人们的期望。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市工商局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牵头搭建上海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实现开办企业政务信息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共享,各部门同步收到申报信息、协同办理审批事项,为业务审批提速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申请人只需进入“一窗通”即可一次性完成开办企业的申报,避免了原先重复填报数据的麻烦。“一窗通”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是企业开办时间明显缩短,由原先的22天缩短为5天。

  同样在大调研中得到明显改善的,还有上海的人才服务环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上海。然而,当他们踌躇满志地准备在上海开启一番事业,却在办理“申请落户”手续时遇到了麻烦,甚至需要凌晨4点就去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排队“抢号”,办一次业务常常就需要一整天。

  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市人才服务中心结合“人才服务大调研”工作要求,实行了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受理业务网络和微信服务号在线预约的举措。原本留学回国人员办理此项业务需要花上一整天时间,通过按时段预约后仅需1小时即可完成。

  全网预约制度实施以来,各受理窗口办事效率显着提高,“凌晨排队抢号”、“黄牛倒号”等怪象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改善民生痛点

  改革难点之外,还有很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民生问题。

  老年人群突发疾病谁来救?取缔无证餐饮店后日常就餐需求如何解决?多年来的小区停车难问题有没有办法进行缓解?中心城区内依然存在的“手拎马桶”何时能消失?……这些在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痛点”,被大调研“盯”上了。

  为了让独居老人和子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上海各级部门纷纷问需问计,用实际行动为老人们保驾护航。在徐汇区康健街道的梅花园小区,街道、居委会合力推动小区自建“救命车队”,志愿者随时待命。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的“三件套”居家安防系统,采用云计算模式,为社区安防提供精确的分析和决策支持。

  取缔了街头巷尾的无证餐饮店是好事,但日常就餐需求如何解决?上海市食药监局在大调研过程中,把目光对准了便利店。上海市食药监局希望通过在便利店内开设快餐区域,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便利店可以像快餐店一样,提供十几种热菜,供顾客选择。

  随着大调研的深入,日常就餐这样新问题已用新的方式解决,如今,像小区停车难这样存在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上海各区也“各显神通”探寻破题之策。如虹口区试行“错峰停车”,四川北路地下车库对外开放26个夜间错峰停车泊位,并可通过APP进行网上预约,以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在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凯翔小区与周边的凯城商务楼协商,为小区居民争取到68个优先停车位;在静安区,共宁小区为80岁以上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的子女发放“亲情停车券”,每月2张,停车无时长限定但不能过夜。

  还有“手拎马桶”,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在繁华的上海市中心,竟然还有居民需要每天倒两次老式的“手拎马桶”,洗澡还要去公共浴室。徐汇区房管局在大调研走访中了解到,对暂时无法照到征收“阳光”的旧区居民来说,改善居住感受是当务之急。为此,徐汇区房管局会同相关单位,积极推进无卫生设施住房改造工作,为居民安装抽水马桶、洗浴设备等。目前正在稳步推进“马桶工程”。

  为“沉默的少数”发声

  在这场覆盖全市的大调研中,还有一群最困难最急需帮助的“沉默的少数”,能不能找到他们、看到他们、听到他们,直接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文温度,也正是对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

  比如,因病致贫家庭。一人重病,可能顷刻之间就会把一个幸福家庭逼至绝境。在大调研中,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会同卫生、人保、医保、保监等部门在大量走访中,了解到本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的现实困境。

  为了避免“一场大病穷一家”,上海计划适度扩大医疗救助对象,在低保对象、特殊救济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础上,再增加“支出型贫困家庭”。同时,适度扩大医疗救助内容,提高医疗救助标准。目前,具体政策已在研究当中。

  在深入推进大调研的过程中,还有更多“沉默的少数”困难群体,让各级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们深切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在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有6名“不算孤儿的孤儿”,他们均因非正规领养,目前无户口、无学籍,无法正常求学就业,甚至有的被家庭再次抛弃。因为年龄都已超过14周岁,儿童福利院也不再接纳他们。为此,街道将无家可归的孩子临时安置在养老院,并做好日常生活心理关怀;对于求学就业受到“无户口”限制的孩子,则积极为他们协调。目前,孩子们的相关材料已递交至市公安局。

  在金杨社区,受益的还有270位“失独”父母,其中有59人是7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在突发疾病时,这些“举目无亲”的老人该如何安放?金杨新村街道设立了“相伴沙龙”,邀请专业社会组织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结合“长者生命教育”课程,帮助他们重返生活正轨。

  此外,街道还与金杨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组织骨干医师护士形成优秀团队,一对一签约“失独”家庭,建立在金杨地段医院咨询、就诊的绿色通道,享受定期上门服务,急病、重病由签约医生协助联系二甲、三甲医院就医等重点关照。

  四个月解决22万个问题

  其实,这场已持续近半年的全市大调研,始于新年伊始的一场座谈会。

  2018年第一个工作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来到上海虹桥商务区调研,以一场主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座谈会,拉开了上海2018年“大调研”的序幕。

  此后,一场真抓实干、清新扑面的调查研究之风吹进“企业的厂子、农民的院子、居民的房子”。上海着力围绕群众急、愁、难、盼问题,通过大调研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为经济社会发展问诊把脉,促进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近半年来,上海各级职能部门、党员干部纷纷扎进基层大调研,拿着调研得来的数据、实情、问题,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比差距找短板,梳理“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并及时想办法解决,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工作再务实。

  基层把真问题晒出来,领导干部面子上会不会挂不住?其实,这样的担心在上海已经越来越少。与之相反,很多干部意识到,发现问题恰是掌握基层真实情况、谋求新作为最直接的方式,是寻找发展机遇、找准工作发力点的重要突破口。

  “听到了很多以前在会场、在文件中听不到也想不到的情况,这些‘想不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位参与大调研的干部说,调研的开展,让他更加明白“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的重要意义。

  另一位干部则感慨,当面对面交谈后,他才意识到,有些工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全市已展开各种形式调研73.96万次,通过明察暗访、蹲点座谈、网络平台等渠道共收集各类问题43万个,其中民生难题、改革难点、开放盲区是重点。在这43万个问题中,目前已解决22万个。

  “上海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深水区,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真正落地生根?接下来的发力点在哪?”上海市委大调研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坚勇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是要通过大调研的方式,不仅收集起那些“散落”在基层的现实问题,更帮助相关部门在梳理问题的同时,逐步寻获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李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