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数据开放是一块巨型香饽饽,开放数据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很可能是十倍甚至更高的回报。但从2015年开始启动的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目前正在遭遇一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面向800多名受访者展开调查,收集他们的心声与需求,为广州、广东乃至全国政府数据开放提供了公众的反馈信息和改进的相关建言。

  据调查显示,针对如何获取及应用“政府数据”的相关问题,受访者普遍表示数据质量不高,不够完整,且标准不统一。此外,59%的受访者认为认证程序太过复杂,超过四成的人则认为下载过程过于繁琐。可以说,从受访者的反馈来看,政府数据开放距离公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距离。

  综合调查结果、专家判断的结论,目前横亘在政府数据开放面前的主要困境首先是政府感受不到数据开放的真实意义。有专家就指出,政府主动开放的意愿还不够强,有些人员觉得数据开放带来很多工作上的负担。这一点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具体的工作人员没有与数据开放建立起强大联系。不管是利益激励,还是成为自身数据开放后的用户,这些关系如果都没有,那么就无法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动力。

  一旦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动力,那么开放的数据不完整、不标准、不统一,这就变得不可预期了。此外,正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4月发布《大数据白皮书》所指出的,数据服务方面,全国大部分数据开放平台不具备用户互动功能,社会参与有限。发布了也就发布了,后续如何,完全不管不顾。而要知道,互联网产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不断迭代更新,实时监测用户反馈。可见,政府数据开放的过程是完全脱离互联网产品特性的。

  根据英国开放知识基金会的定义,数据开放需具备3项基本元素:非歧视性、机器可读性和开放授权性。这中间,所谓“机器可读性”,是指开放的数据应该能让机器读懂,如对于表格数据应该采用.csv。但从各地的数据性质来看,距离完全符合机器可读的标准尚有距离。不少政府开放的数据是PDF格式,这种所谓的数据开放,充其量就是装装样子,糊弄上级。

  从目前政府开放数据的主体机构来看,完全呈现出部门林立、条块分割的特点。有专家称这样的现状为数据孤岛或数据烟囱,在具体的应用层面,会大大限制企业和社会的应用成效。很多政府机构会天然认为这些数据的产权是本部门的,开不开放归属自己的权力。更诡异的是,个别政府部门的数据还是以纸质形式存在,并没有制作出计算机格式,从而影响了开放的进度。

  当然,从广东14个政府数据开放地市的工作进度来看,不能简单说落后于北京、上海,但是绝对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政府数据不仅要开放,还要深度开放”,要做到这一点,最终的解决路径还得回到顶层设计上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建议“政府组织内应创造数据开放文化”,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创造文化就需要明确基本的框架制度,需要对政府数据开放进行培训,需要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开放标准,更需要成立专门的隐私保护机构。

  政府数据开放的意义极为丰富。早在2013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就估算所有政府部门开放数据所形成的全球市场,每年能创造额外3万亿到5万亿美元的价值。这一数据在今天肯定有了进一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政府数据开放不仅仅是带来经济效益,而可以创造出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因此,政府应该深化对数据开放的认知,积极通过举办开放数据应用竞赛等方式,推动数据开放和社会创新的协同发展。在这方面,上海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此,我们也呼吁在数据早已成为水电油这样的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广东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先行一步打造政府数据开放,以及联动企业、社会协助的典范。因为改革的重头戏,接下来一定与政府数据开放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李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