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自身改革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一方面,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服务,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切实解决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多头跑、反复跑、办事难、办事慢的问题。

  另一方面,则包含了“放管服”改革的各个领域,是政府自身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集成与创新。

  “最多跑一次”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记者走访浙江多个城市和部门后发现,事项梳理归集做“减法”、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做“乘法”、标准化建设与事中事后监管做“标尺”,是这一改革的核心。

  做“减法”:全面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

  全面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建立办事清单,是浙江改革的前提。

  2013年11月,作为全国唯一试点省,浙江启动以权力清单为基础的“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2017年2月开始,浙江各级各部门以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为基础,全面梳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分三批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

  在浙江省人社厅记者看到,他们通过梳理公布厅本级“最多跑一次”事项,以及省市共有事项、各市共有事项、各市特有事项,形成了全省《指导目录》。基于这些事项,统一制定了系统“最多跑一次”事项的办事表单共149份。

  浙江省人社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徐晓斐告诉记者,在事项梳理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前群众和企业办事要跑多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提交的材料多、记不全、带不齐。

  为此,浙江省人社系统提出材料“三个不提交”:法律法规规章性规范性文件无明确规定的不提交,由本部门出具或可以通过本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获取的不提交,可自行查验获取的不提交。

  同时,按照能合则合、能简则简的原则,整合办理环节、精简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让办事更加简便明了,减少群众和企业重复提交材料和到现场办理次数。

  经过三轮精简,浙江省人社厅厅本级39项事项的申请材料减少26%;21项子项办理时间提速,共缩短104个工作日;22项子项可以全程网上办理,实现“跑零次”。11个市局精简材料23%,缩短办理时限27%。

  在杭州市,政府在群众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寻求突破,设定“标准最统一、事项最规范、材料最精简、流程最优化、共享最彻底”的改革目标,全市44家涉及个人办事单位共梳理事项598项。

  在梳理事项过程中,杭州的原则是“五个减”:减事项、减层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四个一律取消”: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

  至今,杭州累计精简办事材料669件,取消纸质证明材料174种,实现并对外公布第一批、第二批仅凭身份证可办事项296项,完成首批政务服务APP办理53项事项的上线工作。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市县三级梳理公布的“最多跑一次”事项分别占同级总事项数的95.68%、95.33%和93.85%;去年,“最多跑一次”事项办件量占全部年办件量的90%以上,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年度目标。

  做“乘法”,推进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

  水寨村是浙江省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近日,该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叶学勇拿着一份名单,上门给村民办养老保险、老年人优待证、残疾证等。之后,他把相关信息通过手机、身份证读卡器等终端上传至后台。

  这些信息瞬间到达86公里外的庆元县城、173公里外的丽水市,直至424公里外的省城杭州,汇入县、市、省三级数据管理中心平台,成为支撑政府决策和治理的数据资源。

  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浙江“最多跑一次”提供了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推行“互联网+政务”,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浙江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之初,就将旨在实现部门间规章制度对接和流程整合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作为改革的主抓手,要求材料精简、标准明确、流程优化、联合审批、业务协同,以此倒逼投资审批、市场准入、便民服务等一系列改革。

  各地通过推进“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评合一”“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等,从制度层面推动流程优化、业务协同。

  办事信息通过一个窗口采集上来后,在后台运行的过程中,信息共享的问题随之凸显。各地、各部门普遍反映,信息共享度低成为制约“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的一大瓶颈。

  如何打破“信息孤岛”?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傅国伟着重向记者介绍了该局推进“1+N”+X改革、建设商事登记“一网通”平台、实现“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的具体做法。

  傅国伟说,这些改革充分发挥“互联网+政务”优势,创新审批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它将改革拓展至更多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审批事项,通过梳理“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各部门备案、审批事项,将其中能够与商事登记整合联办的尽量实现整合联办。

  在各部门积极推进部门内部、部门与上下级条线上的信息共享基础上,浙江省着力在推动信息跨业务部门共用共享上推出一系列软硬件保障。

  在软件方面,出台《浙江省公共数据与电子政务管理办法》,为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文件归档提供立法保障,开放57个省级单位3600余项数据共享权限。

  在硬件方面,浙江政务服务网在全国开“互联网+政务”的先河,成为最早按全省一体化理念打造的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让群众实现了网上办事。

  此外,新成立的浙江省数据管理中心,成为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神秘部门。

  针对省级与群众办事最密切的100个事项这一突破点,浙江省数据管理中心把省级有关部门、开发公司和阿里巴巴团队请到一起集中攻关,按照统一标准,逐项逐条改格式、改接口、改系统,70多亿条数据汇入统一的数据仓,实现共通共享共用。

  如今,浙江省级部门间数据共享比例,从之前的不足4%提高到83%,群众办理100个高频事项所需要提交的证照材料减少七成。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以“社保参保证明”数据共享为例,仅2017年8月至10月,“社保参保证明”就被各部门调用87万次,意味着市民少跑了87万次。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说,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数据共享和网上办事,解决了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领域存在的基础设施条块割裂、网络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缺乏协同等问题。

  目前,浙江个人综合库、法人综合库、信用信息库数据归集基本完成,省直部门前100项办事事项的数据需求整理和数据源确认工作已经完成,首批25个省级部门45个“信息孤岛”基本完成对接。市县积极推进本地系统和“一窗受理”平台的对接,截至今年2月底,省市县三级开通网上申请的比率分别达到86.8%、73.7%、73.1%。

  做“标尺”:用标准化理念推动“最多跑一次”

  “改革前,全省人社系统事项名称、申请材料、办事流程五花八门。如果连这些都无法统一,不用说跑一次,跑三次五次都有可能。”谈到人社系统推进“最多跑一次”的经验,徐晓斐强调了标准化的作用。

  她向记者展示了两张表格:“这是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参保登记的表格,这是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备案的表格。以前各地经办表单不统一,即使‘身份证号码’这一栏,叫法也不同。现在我们把事项的申请表单和办事结果表单都统一了,这样便于数据归集、管理和使用。”

  这两张表格是浙江省人社厅在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中推出主项名称统一、办理时限统一、表单内容统一等“八统一”的具体体现。如今,“八统一”已成为浙江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本要求。

  建立健全“最多跑一次”标准体系,是浙江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

  浙江省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数据共享离不开标准化,标准也是现代政府治理的核心要素。浙江抓住全国唯一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机遇,以“互联网+行政审批+标准化”为手段,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全国“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借鉴。

  2017年初,全国首个“最多跑一次”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出台,为浙江政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2017年底,浙江省质监局发布《法人库数据规范》,并对《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数据规范》进行公示。这两个省级地方标准是数据共享的基础性规范,构建起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化体系的初步基础。

  随后,浙江省人社厅按照省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编印了厅本级和全省系统指导目录所有事项的“八统一”梳理表和服务指南,绘制了标准化的办事流程图和业务经办流程图。

  有了标准化流程,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如今,在浙江省不少地方,24小时服务的政务服务设备布点到街道社区、闹市街头。在桐庐县行政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厅,只要机器读取身份证或市民卡,市民即可自助办理百余事项。 (记者袁伟华)

  短评

  用制度巩固改革成果

  “‘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阻力在于部门利益作祟——很多部门不愿交出手头权力进行审批程序的优化再造。”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之所以能够领跑全国,不在于先发优势,也不在于技术领先,而是在打破利益藩篱、凭借体制机制巩固改革成果方面做得更到位。

  在推动改革的体制上,2016年底浙江省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一个月后的浙江省“两会”上,“最多跑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又一个月后,浙江省长主持召开推进改革专题会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同月改革实施方案印发。

  省里紧锣密鼓的动作引起全省上下重视,各地纷纷出台改革措施,党政“一把手”和各级人大、政协持续开展密集调研和明察暗访,全省上下改革氛围日益浓厚,推动改革成为自觉。

  在推动改革的运行机制上,浙江以各种方式强力推动,部门利益的藩篱被推倒,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浙江省投资项目的审批,原来涉及规划、发改、经信等10个部门,审批事项多达155个,需要跑22个窗口,现在被整合为6个窗口。

  比如全面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过程中,“精简”与“合并”、打造“整体政府”是基本原则。“最多跑一次”改革,表面上看是减少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次数,实质上是倒逼政府减权、放权、治权,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

  比如在技术上,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发达的优势,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孤岛”,进行网上审批,为“最多跑一次”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浙江省级部门间数据共享比例,由此前不足4%提高至83%。

  而在法律保障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上,浙江出台相关法规、制度为“最多跑一次”保驾护航。

  为保证网上审批中电子文件、签名等的法律效力,浙江在国内率先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针对数据共享的标准化问题,浙江出台全国首个“最多跑一次”省级地方标准。桐庐县在改革中出现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相关决定,帮其扫清改革障碍。

  “最多跑一次”的意义不仅限于其内容本身,更是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供给。其最终目的,是浙江通过政府自身改革,带来百姓、企业、政府共赢的局面。

  这是改革内生动力激发出来的更大效果。

  事实上,从率先尝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的自我削权,到晒出政府权力清单,再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确保巩固改革成果,进而激发改革内生动力,是浙江一直在探求的目标。

  有了体制机制的保障,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才能逐渐向基层延伸,才能有效扩大“互联网+政务”、云计算决策、大数据治理等溢出效应。

责任编辑: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