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谣言影响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网络谣言得以滋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网络谣言对政府治理工作的实效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加大了政府辨别信息真伪的工作量。北京警方侦破的“秦火火网络造谣事件”充分证明了网络谣言影响之大、危害之深。

  相关学者指出,互联网谣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报道角度存在偏差,容易误导广大网民;二是社会生活的不确定因素,为谣言的诞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三是利益的推动,网络推手恶意制造谣言,对谣言的扩散推波助澜,绑架网络公民意见。

  这些谣言在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带有激进倾向、个人主观臆断色彩的舆论,由于偏离事件的客观真实性,这些舆论很容易扰乱网络社会大环境,影响公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诚信,甚至出现网络暴政现象。可以说网络是把双刃剑,既能成为政府治理的高效辅助工具,又存在网络谣言扰政,甚至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诸多隐患因此政府部门应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三)网络参与削弱政府的话语主导权

  公民对政府治理和决策的网络参与是一种价值评价,体现了对政府各种信息和工作透明度的认可程度。公民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进行评判,公民关心的敏感话题往往是其自身利益的关键点,也是网络参与的关注重点,而这又容易与政府倡导的网络参与重点存在冲突,引起政府的话语权因网络焦点的偏移而有所削减。

  精英治理理论认为,传统公共参政的主体以社会精英为主,他们大都为社会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就组织来说,则为政府机关官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大多数公民无法接触政治并参与活动,几乎被完全排斥在政治过程之外,政治参与度低。在网络社会,参与的主体除精英分子外,还有身份各异的普通网民,这些都是网络政治生活的基本单元,他们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诱导,被众说纷纭、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所迷惑。由于人人掌握着网络参与的话语主导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出现“网络扰政”等问题。

  四、网络社会背景下政府治理的对策选择

  (一)转变治理观念,引导理性参与

  网络社会的发展速度快,对科层制管理理念的威胁日益明显,而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科层制管理的理念任行政机关中还广泛存在,并未全部淘汰。网络社会与科层制管理制度之间存在龃龉,这与社会的有效治理极不适应,矛盾不断显现。

  在网络社会,各级政府官员要转变观念,政府治理要顺应时代发展,从“堵”变“疏”,引导公民理性参与政治过程,要能够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促使其转变落后思想观念,加强同政府人员的网络互动政府要借助网络平台为公民搭建更多的参与渠道,让公民在政治参与中逐渐树立民主思维和民主管理意识并将其转变为一种民主习惯,积极培育参与型的网络公民文化理念,从而推动政府进行治理创新。

  (二)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是一项技术,也是政府监管的对象,还是公民表达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媒介。积极顺应时代需求,切实落实网络基础管理,大力整治清除网络有害信息,高度重视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导作用,这是加强网络管理的当务之急。其中,构建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尤为重要,要实现对网络的全面监督管理。

  既要规范网络问政的流程与实效性,充分调动网络公民的参与热情与互动性,还要规范网络信息传送渠道,完善网络内容审查制度,建立法律法规,增强绿色上网意识,改进网络技术的安全度,加强控制网络不良信息和暴力语言的传播,拦截过滤有害信息,保证网络信息传送通道的清洁。

  要通过强化网络行业的经营自律性,做好网络运行全程的监管工作,避免网络谣言的传播,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的传播手段,转变传统过分依赖政府权力单向硬性控制的方式,逐步兼顾网民互动、开放有序的软性调控方向转变。

  (三)完善电子政务,规范网络秩序

  随着网络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公民的信息化、网络化意识在不断加深,网络问政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作为政府的一项战略性目标,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已有重大进展。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公民参与政治的网络平台构建都属于电子政务的范围。只有充分保障民意的参与才能实现公民参与政治的民主性,如果把公民排除在政治活动之外,则无异于否定公民的各项权盗,即对民主思想的否定。

  针对政策难以落实或者落实效果不佳的情况,可借助便捷高效的互联网问政办式。在政务运行中,被忽视的公民可能会有不满心理,拒绝参与和执行一个他们没有参与和发表意见的决策。完善电子政务、规范网络秩序、加强舆论监督,将无限制的混乱状态整理成理智有序的参与状态,是问政于民的良善治理手段,因此,握好双刃剑,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正能量,才能构建起完备成熟的电子政务体系。

责任编辑: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