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浏览量多少,领导看到就行”——警惕“僵尸APP”滋生网络形式主义。“才整顿‘僵尸网站’,又来了APP、公众号。”记者最近采访发现,近两年政务类APP、微信公众号兴起,各地区、各部门竞相推出自己的APP、公众号,有的县级官方APP、公众号就有好多个。(10月11日 半月谈)

  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下,APP的确有了用武之地。而政务服务搭上APP是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并且,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进政务服务,能够提升群众的办事效率,自然会受到欢迎,但好事办好却非易事。诚如媒体报道,一哄而上,竞相比拼,实则无必要,以行政手段层层分解、强行推广,更可能令好事变坏事。

  事实就是如此,激发政务APP的活力,让人民群众满意,绝非是靠数量取胜,而是要靠过硬的运行质量来达成。让群众下载专有APP、注册并捆绑手机号、填写个人信息才能办理相关事项,如果每个领域都推广自家的APP,从整体而言,是有数量缺质量,势必会让“为民”成为“扰民”。而跟风之下,也必然会滋生网络形式主义。

  一款政务APP的推出,应该基于两点,一是有必要,确实能为群众办事省时省力;二是运用得当,无胜于有,这样的APP就没有必要推广。同时,种类繁多的政务APP也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以实现少而精。毕竟,公众的手机容量有限,过多过滥的APP,不仅容易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并且使用起来也会有诸多不便。

  当然,政务APP最让人担忧的是,一则成为腐败的温床,因为目前政府部门建APP,大都是外包给一些公司,维护、升级也需一大笔费用,如何保障这其中没有猫腻,需要加强防范;二则这些APP成为新“僵尸”,诚如有专家直言,当下政府部门网络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突出,政务APP、微信公众号建设泛滥是这一问题的延续。

  谨防政务APP成新“僵尸”,一方面,应摒弃行政强推,不能用数量来给基层摊派任务;另一方面,应在APP质量上下功夫,切忌只建不管,或者管而不好,同时也应注重保护APP下载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再者,应推进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共享,实现APP从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提升政务APP的服务效能。

  可以说,从网站转向微信、APP这些更便捷的工具,是时代发展和适应人民群众办事的需要。但同时,靠行政手段强行推广和下任务难以长久,唯有老百姓的真切体验才最重要。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等虽新潮,一旦误入歧途,浪费钱财不说,更会诟病不断。所以,对此应及早重视与规范,不能任其继续下去。

责任编辑: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