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政务建设背景

  1、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全球性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国际上围绕信息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目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程度、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

  电子政务建设是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据联合国统计,在190个成员中,已经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和地区达169个,占89%,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全球性趋势。美国、欧盟、日本、东盟都把发展电子政务作为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欧盟已经制定了“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这一计划列为欧盟的十件大事之一;美国2003年用于发展电子政务的财政预算将超过500亿美元。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电子政务也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议题。

  就省内而言,郑州、新乡、洛阳、安阳、巩义等地已经率先建成了电子政务城域网,并有较好的应用。鹤壁、焦作、漯河等地也已经开始启动建设。

  2、电子政务是我国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重要举措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我国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提供了新的动力。信息公开是WTO法律文件的内在要求,各成员单位必须通过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资料、充分的法律规章和透明的规则程序,来保证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因此,为了更积极地适应WTO规则,更好地与国际惯例和标准接轨,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公共职能,要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部门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改革。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政务信息化,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

  3、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要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指出,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各级政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更进一步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职责分工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对电子政务建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来推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省委、省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2004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了《河南省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关于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河南省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关于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十五”期间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职责分工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机构、管理问题。2004年11月,市委、市政府联合转发了《济源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二、“十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一)济源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各级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也从单机使用、局域网建设、开发应用内部办公业务系统,到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开始建设着手建设城域网,加快建设和整合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的发展过程。目前市政府部门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信息管理。在全市各级党政部门中已有90%的单位连通了互联网,35%的单位建成了内部局域网,20%的单位采用OA系统,有30余家建立了网站,有部分网站已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建成的各类办公业务系统,在财政、税务、水利、技术监督、科技、宏观经济等业务管理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12金”工程建设在我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部分满足了自身办公业务的需求,而且在建设和使用中,培养了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创造了良好条件。

  尽管我市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政府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全市统一网络平台尚未形成,重复建设、浪费投资现象多有发生

  迄今为止全市尚未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府数据交换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这些关系全局的基础建设滞后于各部门网络系统和业务系统建设,这些不同程度上造成各部门网络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投资;多数部门网络业务不饱满,业务量偏小,资源利用率低;对电子政务建设总体布局和进程的统一领导控制乏力;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2、法律、标准、规范等基础性工作相对滞后

  我国信息化法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尤其缺乏法律保障,政务外网的发展空间因此受到极大制约。

  此外,各部门自行开发的网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部门间的互联互通有一定障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3、安全保障存在隐患

  目前,各个部门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安全隐患或安全漏洞。鉴于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未来电子政务业务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加强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指导。

  4、“纵强横弱”影响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纵强横弱”的格局,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因此需要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再造业务流,促进体制创新。

  上述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电子政务意识。相当一部分领导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电子政务,这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是电子政务工作机制。电子政务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内容涵盖现有行政机制的方方面面,就我市目前的情况看,规划中的电子政务体系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行政体制改革、部门协同办公、机关效能监督。以上四大行政职能基本上分属党委、政府、纪检三个系列,涉及多个部门的行政职能,而且相互间还存在大量的交叉。在当前情况下,突破职能界限、跨越部门分隔,建立起一个权责相当、协调有力、高效灵活的工作机制困难较大。

  三是电子政务实施权责划分。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有关标准,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三方:甲方——项目责任单位或业主单位;乙方——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服务提供商;丙方——电子政务组织实施机构。妥善处理好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各方主体的权责关系是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是效益评估。考察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成效时,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应用层面。其中,技术层面的评估相对容易,但是,在应用层面上,由于涉及的行政业务千差万别、效益体现多种多样、功能边界难以明晰,甚至电子政务的一些相关概念都还在研究探讨之中,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科学、规范的效益指标体系。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省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关于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关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精神,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以服务公共行政体制试点改革,提高机关效能、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监督为重点,努力实践以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进而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战略意图,为实现“一争一创一率先”目标作贡献。[page]

  四、“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内容

  1、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构建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城域网。建设全市“一网制”电子政务传输平台,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外网,上连省电子政务内、外网,下连各乡、镇办事处,横向连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政府各部门,实现政府内部的文件交换、处理,实现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可信企业、客户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及事务处理。

  2、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平台

  将安全体系建设纳入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中进行统一规划,在省有关电子论证中心的规划下建设市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建设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电子身份认证等子系统,为无纸化传输提供可靠的保障。

  3、建设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1)、建设数据交换中心

  数据中心是政府各种业务系统、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数据交换中心,是政府部门的海量信息中心。建立市政务内、外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集中式管理的共享模式;建设数据中心并通过数据中心,将各部门需要共享的数据进行分类归纳,通过交换平台集中存放在数据中心的核心库中,或通过数据中心的交换平台进行交换共享,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跨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

  (2)、建设机关内部业务办公系统,提高机关办公效率

  提高政府部门内部办公效率是发挥电子政务效能的基础,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实现机关内部公文、会议、信息、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各机关单位内部办公业务系统;建设会议管理系统,包括:会议报到系统、表决系统、会议通知;建设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根据业务数据分析、评测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3)、建设和完善网上审批系统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和经济事务实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网上审批系统作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务的整体建设。实现网上审批,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梳理政府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并加以整改,通过公开一些敏感行政审批业务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全面体现政府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思想,提升政府的公众形象,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4)、建设电子邮件系统

  电子邮件系统作为信息互动的基础工具,可满足政府办公最基本的通信需求,并能够很好地和其它的应用系统结合,是电子政务的得力助手。建设具有综合支持能力、灵活的处理功能和强大的管理能力、易于维护的电子邮件系统。

  (5)、建设政府电子采购系统

  建设完善市政府采购招标系统,为政府采购提供更及时、更充足的产品信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6)、建设和整合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作为政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其合理建设是政府更好地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必要保障,成功的电子政务是基于统一、规范管理的信息资源库。为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对各单位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新建的信息资源库按统一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与现有的政务库联结起来,做到互联互通,成为一个统一虚拟的整合的政务资源库。

  五、“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2004-2005年)

  基础建设与应用试点同步启动阶段。建成联接全市党政部门和各乡镇的电子政务骨干通信平台和各局、委、办、镇内部局域网;根据行政体制改革阶段性成果和部门业务需求实施若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或试点),启动公共资源数据库建设,部分实现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和业务资源共享;大力开展信息化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信息化知识水平,为电子政务全面实施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2006-2007年)

  应用水平与服务能力协同提高阶段。在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机关办公、管理业务系统,提高行政资源共享水平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各种面向领导、机关干部和公共行政服务的应用系统建设,各级各部门全面实现电子化办公并开始面向公众提供电子化服务,政务信息化发展形成态势。

  第三阶段(2008年)

  电子政务全面推进阶段。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电子化公共行政服务,政务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全社会信息化水平较大提高。

  其中,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作为政务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核心任务,是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见效一个”的工作思路,严格遵循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具体要把握好四个原则:

  1、把握好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统筹协调、规划导向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促进信息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各级各部门在信息化发展中各搞一套、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2、把握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周期长、难度大,实施过程触及行政改革的许多敏感区域,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决策、监督、管理办法来规范其建设方式、方法、程序、步骤,明确各相关行为主体的权限、义务、分工、职责,以保障其顺利实施。

  3、把握好需求导向、应用先行的原则

  在建设项目的选择上,要切实以满足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科学务实地选择各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项目,辩证客观地评估其启动时机、实施规模和建设成效,迅速启动一批、应用一批、带动一批。

  4、握好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务求持发展

  在开发推广电子政务应用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统筹考虑改革的需求、技术的成熟、政策的支持、财力的支撑等各种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主观上对电子政务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和认同程度,抓住适当的时机,推出适当的应用,引导潜在的需求,为广大机关干部提供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熟悉和掌握信息化应用技能的过程。

  六、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务信息化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身建设,积极探索工作规则和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信息办在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实施、管理协调和审核把关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各部门电子政务工作机构,乡镇一级由主要领导挂帅,部门由分管领导负责,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级、本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指导工作,同时,把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高低、推进力度的大小、应用成效的优劣,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纳入领导任期考核内容。

  2、强化宣传培训,凝聚政务信息化推动力量

  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培训认证中心的联系合作,探索建立规范化培训制度,把电子政务培训、考核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具体做法是:分阶段与实施进度相结合;分对象与岗位职责相结合;分层次与素质结构相结合。

  3、加快项目建设,带动政务信息化发展步伐

  按照基础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深入开展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前期调研,做深做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基础上,统筹考虑公共行政体制改革需求、部门电子政务现实基础和财政投资承受能力等各种因素,集中有限资金和力量,打好基础,培育典型,积累经验,带动党政机关干部信息化理念的建立和管理应用水平的提高,努力形成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挖潜、完善、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4、完善配套政策,优化政务信息化发展环境

  积极出台鼓励、扶持、规范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任务、步骤、发展战略、保障机制和扶持措施,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制定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招标、总包、托管管理办法和投资回报管理办法,鼓励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促使政务信息化尽快步入市场化、社会化的良性运作轨道,为电子政务建设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5、积极申报试点,把握电子政务发展方向

  积极向省和国家有关部门请示政策、衔接思路、寻求指导,争取纳入各级电子政务建设试点,多方寻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技术和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确保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总之,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在必行,但需要全面系统规划,科学实施管理,循序渐进,以应用为目的,建设一部分应用一部分,避免分散重复建设,才能切实收到成效,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