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网络问政,领导干部既不能恐惧,也不能作秀,而是要把其作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的新途径。

  广东拥有超过5000万的网民,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是网民。面对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日益庞大的网民群体,近几年来,广东给力网络问政,使互联网逐步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新的重要渠道,充分激发了广大网民参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彩纷呈———“网络发言人”频频与网友在线交流;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手机信访”、“公仆信箱”、“公安微博”使百姓足不出门也能排忧解惑;“民间拍案”、“群众论坛”令千万粉丝齐“萌”、民间智慧闪亮登场。

  各种问政手段方兴未艾,犹如开通了听取民意、汇聚民智的“直通车”,搭起了排解民忧、改善民生的“连心桥”,推出了转变作风、提升服务的“助推器”,构筑了引导舆论、处置舆情的“前沿哨”和反腐倡廉、治懒治庸的“保健室”。日前,人民网“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分析报告”高度评价广东为全国网络问政做得最好的地区。省委办公厅网络信息资源处连续两年被人民网评为全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广东网络问政风生水起,局面喜人关键有四:

  一是高层推动,营造氛围。以汪洋书记挂帅的省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工作,把依托网络、善用网络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以及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施政的重要手段,运筹帷幄,率先示范,亲自部署和推动我省网络问政工作。

  二是载体先行,筑牢基础。各级党政部门以本单位门户网站或主流媒体网站为阵地,纷纷搭建起互动网络问政平台,倾听网声,重视网意,采纳网言,办理网事,构建了规范有序、便捷高效的通道。

  三是制度保障,服务百姓。网络问政的实效,关键要体现在为民服务上,要将网络问政落到实处,制度保障是前提。目前,我省多数地区和部门都逐步建立起网上信息处理机制、网友留言办理机制、网络发言人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网络问政机制,推动了全省网络问政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实效化,努力做到交必办、办必督、督必果、果必复。

  四是网民参与,良性互动。广大网民无论是参与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热情,还是建言党政重大决策的激情,以及对党委政府及干部行为的监督,无不体现出网民的积极理性参与以及对广东发展、社会进步的关注,为我省网络问政工作良性有序开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事实上,网络问政就是党委政府通过网络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以达到了解民情、汇集民智、排解民忧、接受监督的目的。因此,网络问政既是对党委政府政务公开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考验,更是对党政领导干部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考验。对待网络问政,领导干部既不能恐惧,也不能作秀,而是要把其作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的新途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群众和网友大多生活在基层,他们对民生的冷暖、群众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只有倾听群众心声,才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才能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使决策尽可能切合实际,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网络问政工作要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机制。“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效对接,才能真正展现其内在价值与优势魅力。各级党委政府只有致力于“网事并不如烟”,给力使网络反映出来的民意、民声、民智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体现出来,尤其对于涉及民生的普遍性问题,不要满足于办结,更要着力于办成,这样,广大网民的真知灼见、锦囊妙策才不会化为“浮云”,而是转化成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转化成广东新一轮大发展的成果。

  推动网络问政工作,还应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在保障网民依法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等权利的同时,也应规定网民应该担当的相应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达到诚信、和谐的良性沟通,才能营造出广大公民积极有序参与公共管理的浓郁氛围,才能使喷涌勃发的民间智慧,更具理性和决策参考价值,真正成为党政部门制定决策的不竭源泉。

  只有在理性精神和制度健全的基础上,网络问政才能真正有利于党政部门体察民情、疏导民意、排解民忧、改善民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发挥缓冲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对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行为发挥监督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汇聚民智,激发广大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和激情,对建设幸福广东发挥更给力的推动作用。(卢传智 广东省委办公厅网络信息资源处处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