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始关注并重视互联网所承载和传达的舆情民意。据介绍,公安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农业部、环保部等14个国家部委通过开设留言板、答复网上留言、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多种形式在网上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同时,已有41位省级主要负责同志以公开信等方式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上回复网友留言。

  从中央到地方,网络问政渐成风尚。对此,很多网友倍感振奋,并期许通过网络问政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公正。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希望各级领导能认真对待网民意见,而不是把它当成作秀的平台。”

  确实,网络问政不该成为政治秀场,而要塑造成拉近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距离的重要渠道。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网络问政既要求网民认真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也需要各级行政机关和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解决问题。这里面,也许有些网民的意见建议不一定可行,不具备广泛代表性,甚至不一定正确,但无疑都体现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支持和鞭策。认真看待并友善应对网民的问政,实乃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一项素质。

  网络问政还可能是最直接、最及时,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政治参与渠道,正日益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时代特色。10多年前,国外有人提出“中国崩溃论”,其中一个依据就是中国将无法承受“互联网之重”。但现实的情况是,到2010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网民数量,互联网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借助于网络这一“互联互通、自由表达、平等对话”的载体,民意“直白”地呈现,并能“直达”各级领导。民众的利益表达空间得到拓展,各种社会矛盾被有效化解,舆论监督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不断前行,民主政治发展有序推进。

  在保持网络问政的良好发展势头之时,要进一步发挥积极效用,还有必要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一是领导上网经常化。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场,各级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外,有必要养成上网的“习惯”,通过网络对网意民情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二是解决问题常态化。“虚拟”问题,要现实解决,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下网解民忧”。各地区、各单位主要领导尤其要经常性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通过网络所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三是回复网民制度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网络问政的形式绝不能代替传统和现实中的民意表达及干群互动渠道。问政是根本,网络只不过是手段和载体。各级领导干部千万不能只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意、纸上谈兵和发号施令,要避免由“网络恐惧”走向“互联网依赖”。

  总之,只要认识正确、做法科学,网络问政完全可以成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化解民怨的重要平台,成为治国理政、决策参考的“好帮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和“排气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