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处长李广乾在2016中国(青海)"互联网+政务"创新趋势研讨会的发言,电子政务智库编辑根据录音整理,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当前"互联网+政务"是各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热词,国办不仅转发了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并且出台一系列以"互联网+政务"为主题的文件,足见热词之热。
 
  关于"互联网+"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表达了对经济社会创新的建议和看法。国务院所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开篇也对互联网+的概念做了界定。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之所以成为热词,主要是技术上发生了转变,目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上信息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播、应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2015年7月1日)文件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的出现背景
 
  首先,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之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宽带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后快速进入信息化建设领域,使得信息化建设架构、业务系统建设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化作用范围与形式也得到了扩大。
 
  其次,电子商务成为信息化主导力量,近年来,电子商务取代电子政务,成为信息化主要驱动力量,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子商务大国。电子商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三样:电商平台、现代物流、第三方支付。这三样工具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基础工具。
 
  第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此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劳动密集型发展思路已经面临严峻挑战。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企业倒闭潮,部分企业迁往东南亚。同时,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产业发展与出口构成严峻挑战,部分行业企业回流。
 
  此外,信息化迫切需要吹响新的集结号,"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亟待新的集结号,以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互联网+"概念界定及其属性
 
  "互联网+"从概念界定方面来讲是新一轮的信息化,体现了轻装信息化的特征,是全民可以便捷参与的信息化,吹响了经济大革命的集结号。
 
  新一轮信息化,"互联网+"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一轮信息化。只有基于这个基本认识,我们才能明白"互联网+"的基本内涵、基本规律。
 
  轻装信息化,传统的信息化是个人很难享用的,现在每人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享受信息化。"互联网+"并不是传统信息化,而是在基础设施、业务架构设计、信息资源产生与处理、应用方式、参与主体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改变的新一轮信息化,这是轻装信息化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全民参与的信息化,相对来说,"互联网+"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鸿沟"问题,让全体公民都可以低门槛地参与其中,这也是轻装信息化的又一个最基本特征。
 
  经济大革命集结号,"互联网+"是我国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而提出来的一个宏伟战略规划,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具体的行动计划;不仅仅是工业信息化,更是三大产业的全面信息化。
 
  从理念、制约因素、威胁与建设重点来分析"互联网+"的属性:
 
  核心理念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信息化的纯技术工具属性不同,"互联网+"将技术与商业模式联系在一起,信息化成为企业和个人、草根与精英创业、创新、发展的工具、平台;
 
  制约因素在于技术短板,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是在原创技术方面,我国都不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面临美国、英国(ARM)跨国企业的全面垄断局面。
 
  信息网络安全仍然是最大威胁,在新一轮信息化条件下,面临的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其后果也更加严重。由于与实体系统紧密相关,这种安全问题在特殊情况下完全可能成为一种毁灭工具和战争手段。
 
  制度建设是下一步重点,由于"互联网+"涉及各行各业,存在大量跨界融合,对原有产业带来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影响,因而需要明确和规范的法律问题众多。即使是对于像滴滴打车这样的情况,仍然问题不断、争议激烈,制度建设还是重点。
 
  经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相互作用,由原来的重装信息化改造成为现在云、网、台、端一体化的轻装信息化,经过相互合作发展,转变为现在互联网思维下的跨界融合模式。
 
  构建新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构建新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首先应该明确将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大厅)作为地方电子政务后台系统进行统一建设;其次应明确将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地方电子政务前台系统进行统一建设;要加强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紧密关系,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电子政务020体系;此外,基于上述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地方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
 
  构建主数据管理架构克服资源重复建设
 
  根据数据属性,数据应该区分主数据与业务办理数据两类。所谓主数据是指满足跨部门业务协同需要的、反映核心业务实体状态属性的企业(组织机构)基础信息。体现特点为:超越部门、超越流程、超越主题、超越系统、超越技术。主数据管理架构应该是我们建设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库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方法,也应该是我们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方法。基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相关规定,应该以主数据管理技术去创新构建法人库建设体系。
 
  基于省级层面开展"政务云"建设
 
  "云"本身涉及到三个层面的应用。一方面是软件层面,二是平台,三是硬件、网络等应用。开展地方"政务云"工程建设应基于科学合理原则,同时注重规模建设,因此"云"建设应该在省级层面开展比较好。此外,应充分发挥运营商的作用,建设安全、自主可控的"政务云"中心。

责任编辑:admin